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的环境演变

被引:75
作者
龚家栋
程国栋
张小由
肖洪浪
李小雁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环境演变; 水系变迁; 额济纳地区; 黑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4 [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通过对水系变迁的分析 ,勾画了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环境变化的大体框架。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的环境变迁 ,演绎了西北干旱地区普遍存在的水系溯源退缩过程。在地质历史时期 ,这种溯源退缩主要原因是地质运动和气候变化 ,而近代、现代人类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活动加速了河流水系的溯源退缩 ,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自然因素的作用。巴丹吉林沙漠曾经是黑河下游的冲积湖积平原。那么如果绿洲消失 ,额济纳三角洲就有可能再现巴丹吉林沙漠的形成过程 ,形成新的“额济纳沙漠”。在第四纪早期 ,额济纳盆地存在两个水流系统 ,且气候环境较为温暖潮湿 ;随后两个水流系统逐渐合并 ,区域气候亦有变干变暖的趋势 ;至第四纪晚期 ,气候更加干旱 ,现代水文网定型。东西居延海不是黑河流域的终端湖 ,在地质历史上属于黑河流域下游的河道湖。随着黑河水系不断地溯源萎缩 ,东西居延海及居延泽也存在着一个逐步缩小的过程 ,并在近现代演变为尾闾湖。显然 ,东西居延海作为尾闾湖只是一个很短暂的时期
引用
收藏
页码:491 / 49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黑河下游生态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J].
胡春元 ;
李玉宝 ;
高永 ;
杨茂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0, (S1) :10-14
[2]   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J].
董智 ;
姚云峰 ;
李红丽 ;
马春梅 ;
不详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00, (S1) :1-4
[3]   巴丹吉林沙漠及其毗邻地区的景观类型及其形成机制初探 [J].
杨小平 .
中国沙漠, 2000, (02) :65-69
[4]   河西走廊黑河鼎新至哨马营段河水与地下水转化途径分析 [J].
仵彦卿 ;
慕富强 ;
贺益贤 ;
蓝永超 .
冰川冻土, 2000, (01) :73-77
[5]   近50a来黑河流域水文及生态环境的变化 [J].
王根绪 ;
程国栋 .
中国沙漠, 1998, (03) :43-48
[6]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环境退化及综合治理 [J].
龚家栋 ;
董光荣 ;
李森 ;
高尚玉 ;
肖洪浪 ;
申建友 .
中国沙漠, 1998, (01) :46-52
[7]   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沙漠化的调查研究 [J].
李并成 .
地理学报, 1998, (02) :12-21
[8]   黑河下游地区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 [J].
陈隆亨 .
自然资源, 1996, (02) :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