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生态用地破碎度及其城市化关联

被引:83
作者
苏伟忠 [1 ]
杨桂山 [1 ]
甄峰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 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关键词
生态用地; 破碎度; 城市化; 关联; 长江三角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 [土地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1204 ; 120405 ;
摘要
破碎化是当今地表自然景观演化的重要形式。基于县(区)行政单元,利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方法,定量探讨了长江三角洲生态用地破碎分区及其城市化关联,研究结论有:①建立了生态用地破碎度综合模型,并与城市化规模和空间构型等参数聚类,将全区划为2个高破碎区、3个中等破碎区和2个低破碎区;②基于区县尺度和30m分辨率影像的生态用地破碎度是城市化、生态用地特征及其他干扰源的综合表现,与城镇化水平和城镇用地比例等规模参数相关性不明显,相关系数分别为0.303、0.432,但与城镇用地聚合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07;③破碎分区及破碎度的城市化关联为不同生态用地空间战略的选择提供依据,对面向生态保护的城市化空间引导和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309 / 131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生境破碎化对动物种群存活的影响 [J].
武正军 ;
李义明 .
生态学报, 2003, (11) :2424-2435
[2]   伊洛河流域典型地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 [J].
丁圣彦 ;
钱乐祥 ;
曹新向 ;
李爽 ;
李昊民 .
地理学报, 2003, (03) :354-362
[3]   典型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生态效应——以浙江省西苕溪流域为例 [J].
于兴修 ;
杨桂山 ;
李恒鹏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1) :13-19
[4]   基于边界特征的山地森林景观碎裂化研究 [J].
曾辉 ;
孔宁宁 ;
李书娟 .
生态学报, 2002, (11) :1803-1810
[5]   近10年中国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演变 [J].
王思远 ;
张增祥 ;
周全斌 ;
王长有 ;
刘纪远 .
地理学报, 2002, (05) :523-530
[6]   青藏公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格尔木至唐古拉山段为例 [J].
张镱锂 ;
刘林山 ;
摆万奇 ;
郑 度 ;
李双成 ;
阎建忠 .
地理学报, 2002, (03) :253-266
[7]   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研究——从荷兰“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看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J].
史培军 ;
宋长青 ;
景贵飞 .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02) :161-168
[8]   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陕西延安地区大南沟流域为例 [J].
陈利顶 ;
傅伯杰 ;
王军 .
地理科学, 2001, (01) :46-51
[9]   从第十五届美国景观生态学年会看当前景观生态学发展的热点和前沿 [J].
李秀珍 .
生态学报, 2000, (06) :1113-1115
[10]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M]. 科学出版社 , 苏伟忠,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