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研究

被引:10
作者
姜涛
机构
[1] 江苏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无直接被害人犯罪; 非罪化; 被害人; 比例原则; 法益侵害说;
D O I
10.16390/j.cnki.issn1672-0393.2011.01.009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D917 [犯罪学];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0306 ; 030605 ;
摘要
无直接被害人犯罪是指没有具体的被害人但被立法者拟制为侵害法秩序的行为。由于这种行为没有侵害法益或侵害法益的危险性,将其规定为犯罪既违反了宪法学中的比例原则,又违反了程序法学中的诉讼经济原则,因此,应将其非罪化。就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的实施路径而言,虽然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在中国的非罪化运动中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但仍须走制度进化主义路线,并应重视其道德基础的夯实,绝不能强行实施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
引用
收藏
页码:72 / 7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刑法中的聚众淫乱罪该向何处去 [J].
姜涛 .
法学, 2010, (06) :3-15
[2]   我国当前刑事立法中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理论之提倡 [J].
于改之 .
法学家, 2007, (04) :54-63
[3]   “无被害人犯罪”研究——以刑法谦抑性为视角 [J].
彭勃 .
法商研究, 2006, (01) :51-55
[4]   刑事诉讼的经济分析 [J].
左卫民 .
法学研究, 2005, (04) :122-132
[5]   非犯罪化、非刑罚化之理性分析——报应刑刑事政策视角的观察 [J].
刘守芬 ;
韩永初 .
现代法学, 2004, (03) :98-105
[6]   国家干预和无被害人的犯罪——对警察态度的研究 [J].
乔治·P·威尔逊 ;
一舟 .
环球法律评论, 1987, (03) :11-15
[7]  
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张文显著;.法律出版社.2006,
[8]  
德国刑法学总论.[M].(德)克劳斯·罗克辛(ClausRoxin)著;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
[9]  
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M].许永强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10]  
刑事政策学.[M].(日)大谷实著;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