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祁连山地壳构造与大陆─大陆碰撞过程

被引:50
作者
曾融生
丁志峰
吴庆举
机构
[1]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 祁连山; Moho界面横向变化; 地壳冲断层; 大陆碰撞过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4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在青藏高原,利用远震波形及演所得的Moho界面深度,其横向变化很大.在班公缝合带附近,Moho界面出现10余公里的错断.羌塘块体的Moho界面向北倾斜,而柴达木和巴颜喀拉的Moho界面向南倾斜.利用近震Pn的走时验证远震波形反演所得的Moho界面深度,两者的结果十分吻合.综合近来地球物理观测的结果。我们得到喜马拉雅─祁连山的地壳构造图,它贯穿印度─欧亚的碰撞带和中生代的陆─陆碰撞带.特提斯喜马拉雅和拉萨块体的地壳是由多个双向冲断层所组成,它们可以解释为在不同时期中,印度次大陆曾经数次向拉萨块体地壳挤入,而且羌塘块体的地壳也向拉萨块体的地壳挤入.测量冲断层的水平长度,可以定量估算自50Ma陆─陆碰撞以来,印度次大陆和羌塘块体向特提斯喜马拉雅和拉萨块体地壳挤入的长度.
引用
收藏
页码:49 / 6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西藏高原南部两次快速冷却事件的构造含义 [J].
陈文寄,李齐,周新华,尹安 .
地震地质, 1996, (02) :109-115
[2]   沿雅鲁藏布江(东段)地区推覆与反向冲断构造的地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J].
郝杰,周新华,李齐,陈文寄 .
地震地质, 1996, (01) :30-36
[3]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地球动力学模型初探 [J].
高锐,成湘洲,丁谦 .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S2) :3-14
[4]   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北祁连─河西走廊地壳细结构 [J].
吴宣志,吴春玲,卢杰,吴杰 .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S2) :29-35
[5]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的地壳结构与深部构造 [J].
崔作舟,李秋生,吴朝东,尹周勋,刘宏兵 .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S2) :15-28
[6]   中美合作课题“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结构以及地球动力学的研究”介绍 [J].
曾融生 ;
吴大铭 ;
Thomas J.Owens .
地震学报, 1992, (S1) :521-522+736
[7]   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古地磁新数据与青藏高原地体演化模式的初步研究 [J].
董学斌 ;
王忠民 ;
谭承泽 ;
杨惠心 ;
程立人 ;
周烑秀 .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90, (02) :139-148
[8]  
A review on the lithospheric structur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constraints for dynamics[J] . Rongsheng Zeng,Zhifeng Ding,Qingju Wu.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PAGEOPH . 199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