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石千峰组低压气藏特征

被引:40
作者
杨华
姬红
李振宏
孙六一
机构
[1]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2]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陕西西安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 四川成都
[4] 陕西西安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原生气藏; 次生气藏; 超压形成; 超压释放; 泄压通道; 油气运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 [];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的气源主要来自于山西组 -太原组的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 ,上石盒子组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泥岩 ,具有很强的封盖能力 ,天然气很难穿层运移 .近年来 ,相继在盆地东部的石千峰组地层中发现了一系列次生气藏 ,其形成机理逐步引起了勘探家的关注 .根据次生气藏的特点 ,结合包裹体测试计算 ,认为其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下部超压地层进行超压释放 ,从而在区域性盖层内部形成一系列泄压通道 ,原生气藏泄漏而形成的 .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下部高温高压原生气藏的形成、原生气藏泄压与次生气藏的形成、次生气藏的长时间调整 3个阶段 .
引用
收藏
页码:413 / 41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超压传递:概念和方式 [J].
刘晓峰 .
石油实验地质, 2002, (06) :533-536
[2]   超压释放及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意义 [J].
刘晓峰 ;
解习农 .
地质科技情报, 2001, (04) :51-56
[3]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特征 [J].
付金华 ;
段晓文 ;
席胜利 .
天然气工业, 2000, (06) :16-19+9
[4]   超压盖层封烃能力的定量研究 [J].
吕延防 ;
付广 ;
张发强 ;
付晓飞 ;
王兴涛 .
沉积学报, 2000, (03) :465-468+479
[5]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聚集特征 [J].
闵琪 ;
付金华 ;
席胜利 ;
刘新社 ;
王涛 ;
姬红 ;
李燕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4) :26-29+110
[6]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J].
赵林 ;
夏新宇 ;
戴金星 ;
洪峰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0, (02) :136-139+166
[7]  
超压盆地与油气分布[M]. 地质出版社 , 马启富等编著, 2000
[8]  
油气藏封盖研究[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吕延防等著, 1996
[9]  
Origin and evaluation of formation pressures .2 Sahay B,Fertl W H.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