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及养分保蓄效应研究

被引:49
作者
赵护兵
刘国彬
曹清玉
吴瑞俊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草本; 灌木; 乔木; 农田土地利用方式; 径流; 侵蚀泥沙; N; P2O5;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6.01.005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水土保持试验站3种草本、3种灌木、4种乔木、1种农田共计11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径流小区进行径流和侵蚀泥沙观测,并分别分析其养分含量,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及养分保蓄效应。结果表明,试验区2003年草本的年均径流量为1 248 m3/km2,灌木为843 m3/km2,乔木为2 079 m3/km2,农田为10 672 m3/km2;草本的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6 t/km2,灌木为1.0 t/km2,乔木为2.6 t/km2,农田为169.5 t/km2。2003年乔木的径流年均氮素损失量5.68 kg/km2,灌木为3.32 kg/km2,草本为2.49 kg/km2,农田为10.80 kg/km2;乔木的径流年均P2O5损失量为0.29 kg/km2,灌木为0.22 kg/km2,草本为0.17 kg/km2,农田为0.49 kg/km2。乔木的侵蚀泥沙年均氮素损失量为2.69 kg/km2,灌木为1.18 kg/km2,草本为7.51 kg/km2,农田为139.95 kg/km2;乔木的侵蚀泥沙年均P2O5损失量为1.51 kg/km2,灌木为0.54 kg/km2,草本为2.78 kg/km2,农田为259.25 kg/km2。在本研究区注意发展和恢复草灌植被,使之尽快起到水土保持作用;另外,乔、灌、草土地利用方式相对农田对径流和侵蚀泥沙有很好的养分保蓄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4+54 +5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效应 [J].
王国梁 ;
刘国彬 ;
许明祥 .
水土保持通报, 2002, (01) :1-5
[2]   陕西(土娄)土中硝态氮运移特点及影响因素 [J].
吕殿青 ;
杨学云 ;
张航 ;
戴万宏 ;
张文孝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6, (04) :289-296
[3]  
土壤侵蚀.[M].刘秉正;吴发启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M].蒋定生等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5]  
世界资源报告.[M].世界资源研究所等 编;张崇贤等 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