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被引:125
作者
丰雷 [1 ]
魏丽 [1 ]
蒋妍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
[2]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关键词
土地经济; 土地; 经济增长; 平衡增长; 生产函数;
D O I
10.13708/j.cnki.cn11-2640.2008.12.003
中图分类号
F301 [土地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1204 ; 120405 ;
摘要
研究目的:构建包含土地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机制,并应用中国的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研究方法:理论—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引入土地要素后扩展的索洛模型仍然存在平衡增长路径;(2)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贡献率为11.01%;(3)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源泉不同:东部地区更多地依赖于资本的贡献(87.62%),中部地区的土地要素贡献突出(17.66%),而西部地区劳动的贡献显著(14.93%)。研究结论: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保持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需要制定和实施一个好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应尽量体现出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4 / 1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对我国20年来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Solow新古典增长模型 [J].
汪伟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3) :70-73
[2]   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J].
李明月 ;
胡竹枝 .
软科学, 2005, (06) :21-23
[3]   产权约束、投资低效与通货紧缩 [J].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 .
经济研究, 2004, (09) :26-35
[4]   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累积效应与资本形成——当前经济增长态势分析 [J].
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 .
经济研究, 2003, (08) :3-12+27
[5]   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决定因素及基本趋势 [J].
逄锦聚 .
南开经济研究, 2003, (01) :3-7
[6]   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 [J].
张军 .
经济研究, 2002, (06) :3-13+93
[7]   包含制度因素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分析 [J].
王文博 ;
陈昌兵 ;
徐海燕 .
统计研究, 2002, (05) :3-6
[8]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 [J].
王小鲁 .
经济研究, 2000, (07) :3-15+79
[9]   我国资产的估算 [J].
贺菊煌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2, (08) :24-27
[10]  
经济增长中土地利用结构研究[D]. 张颖.南京农业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