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典型破裂样式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64
作者
孙鑫喆 [1 ]
徐锡伟 [1 ]
陈立春 [1 ]
谭锡斌 [1 ]
于贵华 [1 ]
李智敏 [2 ]
苏桂武 [1 ]
王继 [3 ]
张晓清 [2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断层研究中心
[2] 青海省地震局
[3]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甘孜—玉树断裂; 逃逸构造;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野外调查表明,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上,在玉树县结古镇至隆宝镇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包括剪切破裂、张剪切破裂、压剪切破裂、张性破裂及其不连续岩桥区出现的鼓包或陷落坑(拉分盆地)、高寒地区特有的冰裂缝等地表破裂单元,它们斜列组合成整体走向约300°、长约65km、最大同震左旋位移2.4m的地表破裂带,具有变形局部化的基本特征.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整体上可划分为长约15km的结隆次级地表破裂带和长约31km的结古次级地表破裂带,两者呈左阶羽列,其间无地表破裂段长约17km,对应于MW6.4和MW6.9两个次级地震事件.地表破裂类型、基本组合特征等显示出甘孜—玉树断裂两盘块体的运动方式以纯剪切的左旋走滑为主,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存在着向东的逃逸和挤出现象.
引用
收藏
页码:155 / 170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青海玉树地震差分干涉雷达同震形变测量 [J].
邵芸 ;
谢酬 ;
岳中琦 ;
万紫 ;
王世昂 ;
卞小林 ;
宫华泽 ;
张风丽 .
遥感学报, 2010, 14 (05) :1029-1037
[2]   以震源机制类型划分汶川、玉树地震构造块体归属 [J].
刁桂苓 ;
王晓山 ;
高国英 ;
聂晓红 ;
冯向东 .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8) :1778-1783
[3]   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一个有前震的破坏性地震 [J].
倪四道 ;
王伟涛 ;
李丽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 40 (05) :535-537
[4]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快速矩张量解 [J].
刘超 ;
许力生 ;
陈运泰 .
地震学报, 2010, 32 (03) :366-368
[5]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破裂过程快速反演 [J].
张勇 ;
许力生 ;
陈运泰 .
地震学报, 2010, (03) :361-365
[6]   玉树M7.1级地震地表破裂与历史大地震 [J].
陈立春 ;
王虎 ;
冉勇康 ;
孙鑫喆 ;
苏桂武 ;
王继 ;
谭锡斌 ;
李智敏 ;
张晓清 .
科学通报 , 2010, (13) :1200-1205
[7]   昆仑山地震(Mw7.8)破裂行为、变形局部化特征及其构造内涵讨论 [J].
徐锡伟 ;
于贵华 ;
马文涛 ;
林传勇 ;
Yann Klinger ;
Paul Tapponnier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7) :785-796
[8]  
Late Quaternary sinistral slip rate along the Altyn Tagh fault and its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model[J]. P. Tapponnier,J. Van Der Woerd,F. J. Ryerson,A.S. Meriaux.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5(03)
[9]  
甘孜-玉树断裂的平均滑动速率与近代大地震破裂[J]. 闻学泽,徐锡伟,郑荣章,谢英情,万创.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10]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来源[J]. 徐锡伟,闻学泽,郑荣章,马文涛,宋方敏,于贵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