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来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

被引:174
作者
赵平
陈隆勋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量源汇; 气侯特征; 中国降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1 [气候的形成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用1961~1995年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148个地面站月平均资料计算了35年的青藏高原大气热量源汇,并分析了它的气候特征及其和中国降水的关系.结果发现,平均而言,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最强在6月(为 78 W/m2)9冷源最强在12月份(为-72 W/m2);地面感热在高原西南部明显增加,造成 2月、 3月份高原西南部热量源汇增加最明显,使得3月份在喜马拉雅山北坡形成热源中心.此后该中心继续加强,并且有两次明显的向西移动,分别出现在4月和6月;东部大气变为热源的时间以及热源最强出现的时间都要比西南部晚1个月.夏季凝结游热成为和感热同样重要的加热因子,也是使夏季东部热源继续增强的主要因子.在年代际变化尺度上,1977年前后高原大气热量源汇明显具有突变特征,其后大气热量源汇显著增加.青藏高原春季热源对于随后的夏季中国江淮地区、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降水有比较好的指示意义,而高原夏季热源与同期长江流域降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327 / 33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青藏高原气象学.[M].叶笃正等著;.科学出版社.1979,
[2]  
Calculation of Solar Albedo and Radiation Equilibrium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and Analysisof Their Climatic Features.[J].赵平;陈隆勋.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0, 01
[3]   STUDY ON CLIMATIC FEATURES OF SURFACE TURBULENT HEAT EXCHANGE COEFFICIENTS AND SURFACE THERMAL SOURCES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J].
赵平 ;
陈隆勋 .
ActaMeteorologicaSinica, 2000, (01) :13-29
[4]   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 [J].
符淙斌 ;
王强 ;
不详 .
大气科学 , 1992, (04) :482-493
[5]  
1982年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和大气的加热场特征.[J].季国良;姚兰昌;袁福茂;杨化镒.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6,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