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及其对区域水循环和生态条件的影响

被引:107
作者
姚檀栋 [1 ,2 ]
秦大河 [1 ,3 ]
沈永平 [4 ]
赵林 [4 ]
王宁练 [4 ]
鲁安新 [5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
[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3] 中国气象局
[4]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5]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关键词
冰冻圈; 气候变化; 影响; 对策;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43.6 [冰川];
学科分类号
070501 ;
摘要
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冰川群是中国乃至整个高亚洲冰川的核心,由于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冰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全面、加速退缩趋势。作为全球最主要的高海拔冻土区,青藏高原近几十年气候变暖是冻土退化的基础因素,人为活动在局部加速了冻土退化,推测未来几十年内冻土退化仍会保持或加速。过去50年,青藏高原积雪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由于气温升高,青藏高原处于降雪和积雪临界状态的区域大大增加,导致青藏高原积雪期开始时间的推迟和结束时间的提前。冰川加速消融退缩,融水在逐年增加,冰川变化引发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水循环过程的变化,无疑将给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冻土及其孕育的高寒沼泽湿地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水源涵养功能,是稳定江河源区水循环与河川径流的重要因素。青藏高原江河源区近几十年来生态退化和河流、湖泊、沼泽、湿地等水文环境的显著变化就与冻土退化密切相关。过去十年来由于冻胀和融沉破坏,青藏公路已经进行了多次全线性大规模的整修。在未来几十年内多年冻土的主要退化形式为地下冰的消融和低温冻土向高温冻土转化,这一过程将引起热融滑塌、热融沉陷等冻土热融灾害。为应对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冰冻圈影响,应加强冰川融水对地表水和冰川融水补给河流的水文过程与预测研究,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要在科学预测和普查的基础上评价灾害风险。
引用
收藏
页码:179 / 18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变化与工程稳定性 [J].
吴青柏 ;
牛富俊 .
科学通报, 2013, (02) :115-130
[2]   IPCC AR4多模式对中国地区未来40a雪水当量的预估 [J].
王芝兰 ;
王澄海 .
冰川冻土, 2012, 34 (06) :1273-1283
[3]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动态变化及区域差异特征 [J].
李韧 ;
赵林 ;
丁永建 ;
吴通华 ;
肖瑶 ;
杜二计 ;
刘广岳 ;
乔永平 .
科学通报, 2012, (30) :2864-2871
[4]   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工程设计 [J].
任国玉 .
中国工程科学, 2012, 14 (09) :89-95
[5]   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变化预测 [J].
张中琼 ;
吴青柏 .
冰川冻土, 2012, (03) :505-511
[6]   1957—2009年中国台站观测的关键积雪参数时空变化特征 [J].
马丽娟 ;
秦大河 .
冰川冻土, 2012, (01) :1-11
[7]   中国冰冻圈变化对海平面上升潜在贡献的初步估计 [J].
任贾文 ;
叶柏生 ;
丁永建 ;
刘时银 .
科学通报, 2011, (14) :1084-1087
[8]   青藏高原积雪的脆弱性评估 [J].
马丽娟 ;
秦大河 ;
卞林根 ;
效存德 ;
罗勇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 (05) :325-331
[9]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层中地下冰储量估算及评价 [J].
赵林 ;
丁永建 ;
刘广岳 ;
王绍令 ;
金会军 .
冰川冻土, 2010, 32 (01) :1-9
[10]   黄河源区冻土特征及退化趋势 [J].
金会军 ;
王绍令 ;
吕兰芝 ;
何瑞霞 ;
常晓丽 ;
罗栋梁 .
冰川冻土, 2010, 32 (01)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