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及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47
作者
康轩
黄景
吕巨智
银秋玲
梁和
雷振甜
李仍云
机构
[1] 广西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免耕覆盖; 冬马铃薯; 土壤养分; 有机碳库;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09.06.052
中图分类号
S345 [有机农业];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0903 ; 090301 ;
摘要
以稻草覆盖免耕方式稻田冬种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为例,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以及有机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显著增加表层土层的养分含量,土壤氮素含量比传统耕作增加0.81%7.24%,磷素含量增加14.95%19.21%,钾素含量增加0.57%15.40%,且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与传统耕作之间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除碱解氮含量与传统耕作之间差异不显著外,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与传统耕作之间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与极显著差异水平;保护性耕作能增加土壤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0~10cm土层土壤的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比传统耕作高出9.10%、13.95%,10~20cm土层则比传统耕作略低。因此保护性耕作能使土壤朝着有利于土壤质量提高的方向发展。两个保护性耕作处理:免耕稻草覆盖(8cm)、免耕覆盖稻草(8cm)后盖黑色地膜之间差异不大。
引用
收藏
页码:2339 / 234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四川稻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D].严洁.四川农业大学.2005, 01
[2]  
保护性耕作理论与技术.[M].李友军等; 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  
土壤农化分析.[M].鲍士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   长期垄作免耕对不同大小土壤团聚体中几种氮素形态分布的影响 [J].
曹良元 ;
张磊 ;
蒋先军 ;
苏海锋 ;
石杰 ;
李楠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5 (04) :824-830
[5]   免耕系统土壤氮素有效性及其管理 [J].
戴晓琴 ;
李运生 ;
欧阳竹 .
土壤通报, 2009, 40 (03) :691-696
[6]   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土壤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 [J].
张星杰 ;
刘景辉 ;
李立军 ;
段宇坤 ;
王智功 ;
苏顺和 .
土壤通报, 2009, 40 (03) :542-546
[7]   三种南方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Ⅱ.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化学结合机制 [J].
周萍 ;
宋国菡 ;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土壤学报, 2009, 46 (02) :263-273
[8]   红壤旱土和水稻土团聚体中磷素的分布特点 [J].
郭万伟 ;
肖和艾 ;
吴金水 ;
丁龙君 ;
刘守龙 .
土壤学报, 2009, 46 (01) :85-92
[9]   耕作对东北黑土团聚体粒级分布及其稳定性的短期影响 [J].
梁爱珍 ;
张晓平 ;
杨学明 ;
Neil McLaughlin ;
申艳 ;
李文凤 .
土壤学报, 2009, 46 (01) :154-158
[10]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麦-豆轮作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J].
蔡立群 ;
齐鹏 ;
张仁陟 ;
李爱宗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17 (01)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