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盆地北缘晚白垩世花岗质岩石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23
作者
于介江
张彦龙
葛文春
杨浩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年代学; 地球化学; Hf同位素; 构造意义; 晚白垩世花岗质岩石; 三江盆地北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本文报道了黑龙江东部三江盆地北缘花岗质岩石的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资料,以确定该区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时代、源区性质及其构造属性。花岗质岩石中的锆石多呈自形-半自形晶,振荡环带发育,Th/U比值=0.32~1.09,指示其岩浆成因。对岩浆锆石的定年结果表明,这些花岗质岩石均形成于晚白垩世(88.9~95.1Ma),而非前人认为的晚印支期。该期花岗质岩石均为含角闪石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它们的SiO2含量主要在63.9%~68.1%之间,Na2O=3.03%~4.25%,K2O=2.28%~3.27%,Na2O/K2O=1.06~1.73,A/CNK=0.94~1.08;稀土配分模式均呈右倾型,除了个别样品外,它们的LREE/HREE=8.13~15.5,(La/Yb)N=8.61~21.0,δEu=0.82~1.11;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的富集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及P的亏损;锆石εHf(t)值介于+4.44~+9.00之间,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介于583~875Ma之间。上述特征表明,该期花岗质岩石具有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高钾-中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成因类型,源区岩石为新增生的陆壳物质,岩浆起源于深部陆壳基性火成岩的部分熔融。结合同时代火成岩的组合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历史,认为该区晚白垩世花岗质岩石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下俯冲所产生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该期岩浆事件标志着古太平洋板块正向(北西向)俯冲作用的开始。
引用
收藏
页码:369 / 385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49 条
[1]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 [J].
张兴洲 ;
马志红 .
地质与资源, 2010, 19 (03) :191-196
[2]   龙镇地区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及地质意义 [J].
张彦龙 ;
葛文春 ;
高妍 ;
陈井胜 ;
赵磊 .
岩石学报, 2010, 26 (04) :1059-1073
[3]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橄榄组安岩:40Ar/39Ar年龄、地球化学及其成盆、成烃和成藏意义 [J].
王璞珺 ;
高有峰 ;
任延广 ;
刘万洙 ;
张建光 .
岩石学报, 2009, 25 (05) :1178-1190
[4]  
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Mesozoic Volcanic Rocks in the Linjiang Area,Jilin Province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J]. YU Yang,XU Wenliang~*,PEI Fuping,YANG Debin and ZHAO Quanguo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61,China.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9(02)
[5]   黑龙江省鸡西盆地基性岩40Ar/39Ar同位素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J].
朱占平 ;
刘立 ;
马瑞 ;
邱增凯 ;
马胜晖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9, 39 (02) :238-243
[6]   黑龙江省东部双鸭山二长辉长岩的年代学、矿物学、结晶过程及其地质意义 [J].
张磊 ;
韩宝福 ;
朱永峰 ;
徐钊 ;
陈家富 ;
宋彪 .
岩石学报, 2009, 25 (03) :577-587
[7]   松辽盆地东南缘晚中生代火山事件的锆石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制约 [J].
章凤奇 ;
程晓敢 ;
陈汉林 ;
董传万 ;
余星 ;
肖骏 ;
徐岩 ;
庞彦明 ;
舒萍 .
岩石学报, 2009, 25 (01) :39-54
[8]   花岗岩源岩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四 [J].
张旗 ;
王焰 ;
潘国强 ;
李承东 ;
金惟俊 .
岩石学报, 2008, 24 (06) :1193-1204
[9]   大兴安岭新林镇岩体的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张彦龙 ;
葛文春 ;
柳小明 ;
张吉衡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8, (02) :177-186
[10]   伊舒地堑基底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J].
许文良 ;
裴福萍 ;
高福红 ;
杨德彬 ;
卜永吉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 (02) :14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