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估算静态MLC调强放疗治疗时间的方法

被引:5
作者
张彦新
戴建荣
李明辉
张寅
机构
[1]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放疗科
关键词
静态MLC调强放疗; 治疗时间; 估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30.55 [放射疗法];
学科分类号
100105 ;
摘要
目的:本研究针对静态多叶准直器(MLC)调强放疗技术,分析影响治疗时间的各种因素,建立数学模型估算治疗时间,为临床评价计划执行效率提供一个工具。方法:以Varian600CD加速器为研究对象,计划采用Philips公司Pin-nacle3(v8.0)计划系统设计。将静态MLC调强放疗的治疗时间T分为4个部分:射线照射时间TMU、MLC走位时间TMLC、原射野准备时间TPOB和分野准备时间TPAB。求出各部分的线性函数表达式,即可得到治疗时间的模拟公式。在VARIS治疗记录中可查到两项有关治疗时间的历史记录,一项是每个射野中所有子野的MLC走位和射线照射时长,另一项是该射野的结束时刻。利用这两个时间数据,从系统中随机抽取30例典型病例作为样本病例,线性拟合确定其他各项的线性系数,即可求出治疗时间表达式。结果:治疗时间估算公式T=MU/DR+(NBS-NOB-NAB)×2.98+GA/5.78+(NOB-1)×17.58+NAB×26.95。采用另外6例病例验证估算公式,得到治疗时间计算值与实际值的比值分别为:1.03,0.92,1.13,0.99,0.99,1.06。结论:对于静态MLC调强放疗计划,影响治疗时间的主要因素为射野和子野的个数。在满足临床剂量要求的前提下,减少射野和子野的个数,能明显减少治疗时间。
引用
收藏
页码:2736 / 274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宫颈癌调强放疗中两种计划方法的比较
    滕建建
    徐利明
    全红
    [J].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0, 23 (03) : 231 - 233
  • [2] 鼻咽癌动态调强剂量学比较
    马栋辉
    张国庆
    刘浩
    王若峥
    许素玲
    [J].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8, 25 (06) : 880 - 882
  • [3] 一种基于射野孔径的调强优化技术
    贺晓东
    [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6, (04) : 316 - 318
  • [4] 模拟IMRT模式的生物效应研究初探
    钱立庭
    杨伟志
    刘新帆
    [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5, (05) : 58 - 60
  • [5] 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放射生物学问题和机遇
    杨伟志
    [J]. 实用肿瘤杂志, 2004, (02) : 101 - 103
  • [6] 两种调强放疗计划设计模式的比较
    关莹
    戴建荣
    金大伟
    章众
    [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7, (02)
  • [7] 肿瘤放射物理学[M]. 原子能出版社 , 胡逸民主编, 1999
  • [8] Volumetric-modulated arc radiotherapy for carcinomas of the anal canal: A treatment planning comparison with fixed field IMRT[J] . Alessandro Clivio,Antonella Fogliata,Alessandra Franzetti-Pellanda,Giorgia Nicolini,Eugenio Vanetti,Rolf Wyttenbach,Luca Cozzi.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 . 2009 (1)
  • [9] RapidArc volumetric modulated therapy planning for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Kjaer-Kristoffersen, Flemming
    Ohlhues, Lars
    Medin, Joakim
    Korreman, Stine
    [J]. ACTA ONCOLOGICA, 2009, 48 (02) : 227 - 232
  • [10] Accommodation of couch constraints for coplanar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Meyer, J
    Mills, JA
    Haas, OCL
    Burnham, KJ
    Parvin, EM
    [J]. 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 2001, 61 (01) : 23 -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