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东部4000余年来的环境与人地关系的初步探讨

被引:53
作者
许清海
孔昭宸
陈旭东
阳小兰
梁文栋
孙黎明
机构
[1] 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石家庄经济学院石家庄,北京,北京,石家庄,石家庄,石家庄
关键词
孢粉分析; 环境变化; 人地关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1 [古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本文依据地处 3 9°2 8′0 8″N ,1 1 0°0 9′92″E ,海拔 1 2 1 9m的伊金霍洛旗杨家湾古土壤剖面取得的高时间分辨率孢粉分析和炭屑含量统计资料揭示 :45 0 0aB .P .之前 ,鄂尔多斯东部的毛乌素沙地地区曾出现明显的流沙扩展 ,此后 ,气候变得比较湿润 ,流动沙丘逐渐被固定下来 ;42 0 0~ 3 5 0 0aB .P .是本区的气候适宜期 ,这里曾有针阔叶混交林生长 ;3 5 0 0aB .P .以后 ,气候变得干燥起来 ,森林从本区消失 ;2 70 0~ 2 4 0 0aB .P .,草原植被中藜科植物增加 ,气候进一步向干的方面发展 ,但降水量仍比现在高 ;2 4 0 0aB .P .以后 ,在全新世晚期气候变干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 ,全新世中期本区发育的黑垆土遭到严重破坏 ,流动沙丘再次活跃起来。鄂尔多斯杨家湾古土壤剖面的炭屑浓度变化、考古遗址的发现较好地反映了人类活动强度的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1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第四纪地质环境的人工再造作用与土地荒漠化 [J].
林年丰 .
第四纪研究, 1998, (02) :128-135
[2]   中国北方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沙漠化的成因 [J].
董光荣 ;
靳鹤龄 ;
陈惠忠 ;
张春来 .
第四纪研究, 1998, (02) :136-144
[3]   中国东部沙区的荒漠化过程与起因 [J].
孙继敏 ;
丁仲礼 .
第四纪研究, 1998, (02) :156-164
[4]   中国土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 [J].
杨朝飞 .
中国环境科学, 1997, (02) :13-17
[5]   北京房山东甘池15000年以来炭屑分析及对火发生可能性的探讨 [J].
张佳华 ;
孔昭宸 ;
杜乃秋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1997, (02) :66-73
[6]   中国沙漠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J].
朱震达 ;
王涛 .
第四纪研究, 1992, (02) :97-106
[7]   内蒙古朱开沟遗址 [J].
田广金 .
考古学报, 1988, (03) :301-332+369
[8]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渊源 [J].
田广金 ;
郭素新 .
考古学报, 1988, (03) :257-275
[9]  
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M]. 科学出版社 , 李博主编, 1990
[10]  
中国的沙漠化及其治理[M]. 科学出版社 , 朱震达等著,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