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水淹变化机理研究

被引:11
作者
刘强 [1 ,2 ]
余义常 [3 ]
江同文 [4 ]
徐怀民 [1 ]
昌伦杰 [2 ]
王超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4]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关键词
东河砂岩; 黏土矿物; 孔喉半径; 水淹变化机理; 哈得逊油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57.6 [];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为了更加高效地封堵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水淹后的优势通道,利用各类岩心分析资料及水淹解释结论,对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的岩石学、孔喉结构类型、储层水淹变化规律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黏土矿物绝对含量低,大部分为速敏性的高岭石与伊利石,粒径主要为1~2μm,储层可分为孔喉半径小于2μm的细微喉-低渗储层、孔喉半径介于2~5μm的细喉-中渗储层及孔喉半径大于5μm的中细喉-高渗储层;水淹后黏土矿物的堵塞和迁出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化的原因,而黏土矿物粒径大小与喉道尺寸的匹配程度控制了储层水淹前后及不同水淹程度下物性变化的方向。这些因素造成了3类储层的水淹变化机理:细微喉-低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下降,由原状储层至低水淹逐渐减小,到中水淹时有所增大,高水淹时最小;细喉-中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上升,由低水淹至中水淹逐渐增大,到高水淹时有所减小;中细喉-高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增大,且随着水淹程度的增高而增大,该类储层即优势通道发育所在,可采用粒径为3~4μm的微球对其进行高效、精准的封堵。研究区注水开发后剩余油规模较大,开展储层水淹变化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50 / 15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非均质储层水驱剩余油分布及其挖潜室内模拟研究 [J].
董利飞 ;
岳湘安 ;
苏群 ;
张德鑫 ;
张昱 ;
宋伟新 .
石油钻采工艺, 2015, 37 (06) :63-66
[2]   海相碎屑岩中高含水期储层性质变化及微观机理——以东河1油田东河砂岩为例 [J].
韩如冰 ;
田昌炳 ;
徐怀民 ;
江同文 ;
李维禄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5, 44 (04) :679-687
[3]   注水开发油田粘土矿物变化及其对剩余油形成影响 [J].
赵晓东 ;
杨少春 ;
钟思瑛 ;
刘金华 ;
温雅茹 ;
兰志勤 .
矿物学报, 2014, 34 (04) :591-598
[4]   再论海相沉积是中国石油工业未来的希望 [J].
李国玉 ;
陈启林 ;
白云来 ;
廖建波 .
岩性油气藏, 2014, 26 (06) :1-7
[5]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隔夹层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赵洪 ;
罗晓容 ;
肖中尧 ;
张宝收 ;
赵风云 ;
雷裕红 ;
赵健 ;
胡才志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 (06) :824-833
[6]   钙质隔夹层特征、成因及分布——以塔里木盆地哈得油田东河砂岩为例 [J].
韩如冰 ;
刘强 ;
江同文 ;
徐怀民 ;
徐朝晖 ;
赵磊 ;
雷诚 ;
张鹏程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 41 (04) :428-437
[7]   塔里木盆地喜马拉雅晚期油气藏调整与改造 [J].
张水昌 ;
张斌 ;
杨海军 ;
朱光有 ;
苏劲 ;
王晓梅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 39 (06) :668-680
[8]  
中国古生代海相碎屑岩储层与油气藏特征[J]. 贾进华,邹才能.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2(S2)
[9]   华庆地区长6油层组黏土矿物类型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J].
周桦 ;
黄思静 ;
兰叶芳 .
岩性油气藏, 2012, 24 (03) :66-73
[10]   东—韩地区延长组长2油层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J].
李彦婧 ;
高潮 ;
邓杰 ;
孔令非 .
岩性油气藏, 2012, 24 (01) :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