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坳陷中段海相层系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18
作者
张永刚 [1 ]
马宗晋 [2 ]
杨克明 [3 ]
王国力 [4 ]
吴世祥 [5 ]
汤良杰 [1 ]
龙胜祥 [5 ]
张克银 [3 ]
机构
[1]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
[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
[5]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川西坳陷; 中段; 海相层系; 勘探潜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领域在油气勘探中占主导地位,近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四川深层碳酸盐岩领域勘探中均取得了重要进展,针对川西坳陷中段前期碳酸盐岩领域勘探和研究工作较少,本文通过成藏地质条件生、储、盖、圈闭、保存等的研究,认为该区发育5套烃源岩;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一—三段、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三段、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三段、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二叠统茅口组及栖霞组储层发育;除山前通天断裂附近和下三叠统膏岩层系剥蚀区外,保存条件均较好;海相发育众多局部构造,并成带分布,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条件。结合海相层系潜力评价和成藏模式预测,认为该领域勘探潜力巨大,是川西增储上产的潜在领域。并结合勘探中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山前带和前山带应搞好造山带复杂地表深层的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攻关,重在落实圈闭;针对孝新合-丰谷构造带坚持立体勘探,有必要在该区构造和岩相叠合有利部位部署一口风险勘探井。
引用
收藏
页码:1041 / 104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从四川盆地解读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 [J].
冉隆辉 ;
谢姚祥 ;
王兰生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3) :289-294
[2]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期沉积特征与沉积格局 [J].
马永生 ;
牟传龙 ;
郭旭升 ;
谭钦银 ;
余谦 .
地质论评, 2006, (01) :25-29+153
[3]   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藏基本特征及成藏富集规律 [J].
马永生 ;
蔡勋育 ;
李国雄 .
地质学报, 2005, (06) :858-865
[4]   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长兴—飞仙关气藏成藏模式与成藏过程 [J].
马永生 ;
傅强 ;
郭彤楼 ;
杨凤丽 ;
周祖翼 .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05) :35-41
[5]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剥蚀厚度与弹性挠曲模拟 [J].
李勇 ;
A L DENSMORE ;
周荣军 ;
M A ELLIS .
地质学报, 2005, (05) :608-615
[6]   川西前陆盆地流体的跨层流动和天然气爆发式成藏 [J].
刘树根 ;
李国蓉 ;
李巨初 ;
徐国盛 ;
王国芝 ;
徐国强 ;
孙玮 ;
雍自权 .
地质学报, 2005, (05) :690-699
[7]   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 [J].
马永生 ;
郭旭升 ;
郭彤楼 ;
黄锐 ;
蔡勋育 ;
李国雄 .
地质论评, 2005, (04) :477-480
[8]   川西坳陷的复合构造与油气关系 [J].
邓康龄 ;
余福林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2) :214-219
[9]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与古构造关系 [J].
曹烈 ;
安凤山 ;
王信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2) :224-229
[10]   川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槽台”沉积体系及演化 [J].
魏国齐 ;
陈更生 ;
杨威 ;
杨雨 ;
胡明毅 ;
张林 ;
吴世祥 ;
金惠 ;
沈珏红 .
沉积学报, 2004, (02) :254-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