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昆仑断裂的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

被引:71
作者
李海兵 [1 ]
Franck Valli [2 ]
许志琴 [1 ]
杨经绥 [1 ]
Paul Tapponnier [3 ]
Robin Lacassin [3 ]
陈松永 [2 ]
戚学祥 [2 ]
MarieLuce Chevalier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3] 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de Paris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同构造花岗岩; 累积位移量; 滑移速率; 喀喇昆仑断裂;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3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喀喇昆仑断裂的变形特征、形成时代、构造演化以及它的构造意义一直存在着争议。在喀喇昆仑断裂东南段阿伊拉日居山地区,沿断裂出露具右旋剪切应变的糜棱岩和糜棱岩化片麻岩-花岗岩,显微构造研究表明其存在高温右旋剪切变形特征,并伴随淡色同构造花岗岩的产生,同构造结晶锆石所记录的U-Pb同位素年龄,暗示了喀喇昆仑断裂的形成时代在23-25Ma以前,其连续变形作用持续到-12Ma,之后伴随阿伊拉日居山的快速隆升以及噶尔盆地开始形成。综合分析表明喀喇昆仑断裂生长过程可能是由南东向北西扩展的过程,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持续碰撞的结果。断裂的累积位移量至少为280km,其长期平均滑移速率约为11mm/a。通过块体间运动学分析,表明在-23-25Ma以后青藏高原物质以约16.2mmn/a的速率向-N108°方向挤出。
引用
收藏
页码:239 / 255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阿尔金断裂带印支期走滑活动的地质及年代学证据 [J].
李海兵 ;
杨经绥 ;
许志琴 ;
吴才来 ;
万渝生 ;
史仁灯 ;
J. G. Liou ;
P. Tapponnier ;
T. R. Ireland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1, (16) :1333-1338
[2]   喀喇昆仑断裂带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J].
周勇 ;
许荣华 ;
阎月华 ;
杨灿尧 ;
罗伟 ;
潘裕生 .
岩石学报, 2000, (01) :134-144
[3]   北祁连造山带的形成与背景 [J].
葛肖虹 ;
刘俊来 .
地学前缘, 1999, (04) :223-230
[4]   阿尔金断裂两侧构造单元的对比及岩石圈剪切机制 [J].
许志琴 ;
杨经绥 ;
张建新 ;
姜枚 ;
李海兵 ;
崔军文 .
地质学报, 1999, (03) :193-205
[5]  
R.H. Vernon.Review of Microstructural Evidence of Magmatic and Solid-State Flow[J].Visual Geosciences,2000
[6]  
S. White.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recrystallisation of oligoclase[J].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1975
[7]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地质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