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巢北地区的中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被引:25
作者
李三忠 [1 ,2 ]
李安龙 [1 ,2 ]
范德江 [1 ,2 ]
赵广涛 [1 ,2 ]
金宠 [1 ,2 ]
戴黎明 [1 ,2 ]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2]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安徽巢湖; 印支期; 燕山期; 构造格局; 构造变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安徽巢北地区位于晚中生代华北高原的东部、郯庐断裂东侧、苏鲁高压—超高压造山带南侧的扬子地块下扬子前陆褶断带北缘,其演化受这个大地构造背景制约,形成了"两向一背"叠加棋盘格式断裂的特征构造样式。这种明显的构造样式和一些隐式构造变形是多幕变形的结果。该区中生代经历了印支期三幕褶皱、三幕逆冲推覆变形。其中第一幕变形发育以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为主要低角度逆掩拆离面(主拆离面或主滑脱面)和局部相关断展、断滑褶皱为主;第二幕变形才形成该区"两向一背"的褶皱格局和由北西向南东逆冲的叠瓦式逆冲断裂组合,第三幕变形主要为宽缓的北西西轴向的褶皱和近东西向逆冲断裂。至燕山中期又经历了一幕南北向褶皱叠加,燕山晚期的北西向正断层活动在该区表现为倾向北东的多米诺式正断层组合,区域上控制了上白垩统的沉积空间。区域对比表明,印支期变形与苏鲁—大别造山带的构造变形是一致的,说明其动力机制上的相关性,与高压—超高压岩石折返相关;燕山期变形动力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的俯冲和中国东部逃逸构造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08 / 21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1]  
渤海湾盆地区前第三系构造演化与潜山油气成藏模式[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周立宏等著, 2003
[12]  
40 Ar/ 39 Ar dating of strike-slip motion on the Tan–Lu fault zone, East China[J] . Guang Zhu,Yongsheng Wang,Guosheng Liu,Manlan Niu,Chenglong Xie,Changcheng Li.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 2005 (8)
[13]   下扬子北缘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研究 [J].
涂荫玖 ;
刘湘培 ;
汪祥云 ;
吴明安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1, (01) :9-26
[14]   巢湖推覆构造 [J].
徐家聪 ;
夏军 .
安徽地质, 2000, (04) :261-264
[15]   巢湖北部青苔山推覆构造的特征及其成因 [J].
宋传中 ;
牛漫兰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6) :19-23
[16]   下扬子区侏罗纪-早白垩世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J].
尚彦军 ;
夏邦栋 ;
杜延军 ;
林鹤鸣 .
沉积学报, 1999, (02) :23-26
[17]   下扬子区晚中生代逃逸构造初探 [J].
尚彦军 ;
夏邦栋 ;
林鹤鸣 ;
杜延军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7, (03) :9-14
[18]   平卧式褶皱推覆──巢湖煤田的基本构造型式 [J].
张开均,黄钟瑾,施央申 .
中国煤田地质, 1994, (04)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