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巢北地区的中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被引:25
作者
李三忠 [1 ,2 ]
李安龙 [1 ,2 ]
范德江 [1 ,2 ]
赵广涛 [1 ,2 ]
金宠 [1 ,2 ]
戴黎明 [1 ,2 ]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2]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安徽巢湖; 印支期; 燕山期; 构造格局; 构造变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安徽巢北地区位于晚中生代华北高原的东部、郯庐断裂东侧、苏鲁高压—超高压造山带南侧的扬子地块下扬子前陆褶断带北缘,其演化受这个大地构造背景制约,形成了"两向一背"叠加棋盘格式断裂的特征构造样式。这种明显的构造样式和一些隐式构造变形是多幕变形的结果。该区中生代经历了印支期三幕褶皱、三幕逆冲推覆变形。其中第一幕变形发育以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为主要低角度逆掩拆离面(主拆离面或主滑脱面)和局部相关断展、断滑褶皱为主;第二幕变形才形成该区"两向一背"的褶皱格局和由北西向南东逆冲的叠瓦式逆冲断裂组合,第三幕变形主要为宽缓的北西西轴向的褶皱和近东西向逆冲断裂。至燕山中期又经历了一幕南北向褶皱叠加,燕山晚期的北西向正断层活动在该区表现为倾向北东的多米诺式正断层组合,区域上控制了上白垩统的沉积空间。区域对比表明,印支期变形与苏鲁—大别造山带的构造变形是一致的,说明其动力机制上的相关性,与高压—超高压岩石折返相关;燕山期变形动力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的俯冲和中国东部逃逸构造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08 / 21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 [J].
董树文 ;
张岳桥 ;
龙长兴 ;
杨振宇 ;
季强 ;
王涛 ;
胡建民 ;
陈宣华 .
地质学报, 2007, (11) :1449-1461
[2]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构造特征与变形规律 [J].
朱光 ;
徐佑德 ;
刘国生 ;
王勇生 ;
谢成龙 .
地质科学, 2006, (02) :226-241+255
[3]   大别山侏罗纪变形及其构造意义 [J].
董树文 ;
胡健民 ;
李三忠 ;
施炜 ;
高锐 ;
刘晓春 ;
薛怀民 .
岩石学报, 2005, (04) :1189-1194
[4]   鲁西地块中生代构造格局及其形成背景 [J].
李三忠 ;
王金铎 ;
刘建忠 ;
于建国 ;
吕海青 ;
侯方辉 .
地质学报, 2005, (04) :487-497
[5]   华北板块东部中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地格局附视频 [J].
刘建忠 ;
李三忠 ;
周立宏 ;
高振平 ;
郭晓玉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4, (04) :45-54
[6]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中生代变形的关键时限及其对构造的制约——以胶辽地区为例 [J].
李三忠 ;
刘建忠 ;
赵国春 ;
吴福元 ;
韩宗珠 ;
杨中柱 .
岩石学报, 2004, (03) :633-646
[7]   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特征与原型盆地 [J].
周立宏 ;
李三忠 ;
刘建忠 ;
高振平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3, (04) :692-699
[8]   秦岭造山带勉略缝合带构造变形与造山过程 [J].
李三忠 ;
张国伟 ;
李亚林 ;
赖绍聪 ;
李宗会 .
地质学报, 2002, (04) :469-483
[9]   黄栗树—庙集断裂带构造特征研究 [J].
涂荫玖 ;
刘湘培 ;
汪祥云 ;
吴明安 .
安徽地质, 2001, (03) :195-205
[10]   安徽巢湖—滁州地区中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J].
刘文灿 ;
李博文 ;
潘宝友 ;
刘玉宝 .
现代地质, 2001, (01) :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