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吸附气体的固气作用机理(Ⅰ)——煤孔隙结构与固气作用

被引:82
作者
桑树勋
朱炎铭
张时音
张井
唐家祥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沁水盆地; 煤; 孔隙; 吸附; 固气作用; 岩石学; 结构; 分子大小; 分子结构; 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1 [煤];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文中重点讨论了煤孔隙的固气作用分类方案,用压汞法和液氮吸附法联合测试了沁水盆地南部煤样 品煤孔隙并分析了固气作用煤孔隙发育特征,探讨了固气作用煤孔隙类型的成因与分布规律。认为:煤中存在渗 流孔隙、凝聚—吸附孔隙、吸附孔隙和吸收孔隙四种固气作用孔隙类型;沁水盆地南部C—P煤储层凝聚—吸附孔 隙较其他地区同煤级煤显著发育,凝聚—吸附孔隙和吸收孔隙对煤比表面积有重要贡献;煤的岩石学结构决定渗 流孔隙发育,吸附孔隙、吸收孔隙与煤的有机大分子结构有关,凝聚—吸附孔隙可能是煤的有机大分子结构和岩石 学结构演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5+205 +20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1]   煤孔隙理论及在瓦斯突出和抽放评价中的应用 [J].
吴俊 ;
金奎励 ;
童有德 ;
钱荣德 .
煤炭学报, 1991, (03) :86-95
[12]  
煤层甲烷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验测试技术[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钱凯等编著, 1996
[13]  
天然气地质学[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苏)维索茨基(Bысодкий,И.В.)著, 1986
[14]  
煤与瓦斯突出[M]. 中国工业出版社 , (苏)B.B.霍多特著, 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