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3 条
南海北部东沙古隆起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
被引:16
作者:
栾锡武
[1
,2
]
刘鸿
[3
,4
]
彭学超
[5
]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试验室
[2]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5]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来源:
关键词:
东沙古隆起;
正值高磁异常带;
底侵;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 [海洋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70704 ;
0709 ;
摘要:
通过对南海东北陆缘地震和重磁资料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将原来东沙隆起细化为东沙古降起和东沙隆起两部分.指出,东沙古隆起呈条带状分布于南海北部陆架外缘,长约550 km,宽约60 km,为一个和珠一坳陷、珠二坳陷、台湾岛隆起等构造单元级别相当的一个构造地质体.其地层的层状结构保存清楚,显示没有岩浆侵入、刺穿的现象发生.东沙隆起大致以东沙岛为中心,范围非常局限,其下明显为岩浆侵入结构.两者的形成时代相去甚远,是完全不同的两次构造运动的产物.东沙古隆起和南海东北部岛值正异常条带相吻合,是正值高磁异常带形成的原因.东沙隆起,以及陆坡火山带为低值异常,正负并不确定.且南海东北部的正值高磁异常条带形成的时间很早(约裂谷时期),和东沙隆起没有关系.东沙古隆起在裂谷时期为一列由海沟俯冲形成的岛弧.由于俯冲作用时间较短,在岛弧下方的岩浆底侵只发生存地壳的深部,并没有向上迁移到地壳中部或者上部,更没有形成火山活动.底侵的岩浆冷却后获得正的强磁性,从而形成高值正异常.东沙隆起,以及陆坡和海盆中的火山链都具有相对低的磁性,是在晚期东沙运动时期在碰撞挤压背景下形成的.
引用
收藏
页码:3217 / 3232
页数:1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