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期刊
论文检测
AIGC检测
热点
更多
数据
基于红外光电传感器的智能车自动寻迹系统设计
被引:67
|
作者
:
高月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重庆科技学院机械工程系
重庆科技学院机械工程系
高月华
[
1
]
机构
:
[1]
重庆科技学院机械工程系
来源
:
半导体光电
|
2009年
/ 30卷
/ 01期
关键词
:
光电传感器;
智能车;
寻迹;
路径识别;
D O I
:
10.16818/j.issn1001-5868.2009.01.032
中图分类号
:
TP242.6 [智能机器人];
学科分类号
:
081104 ;
摘要
:
介绍了一种自动寻迹智能车的设计,研究了采用红外反射式光电传感器作为路径采集模块实现自动寻迹的软硬件设计方法。系统采用Freescale 16位单片机MC9S12DG128为核心控制器,利用11个红外光电传感器构成的光电传感器阵列采集路面信息,单片机获得传感器采集的路面信息和车速信息,经过分析后控制智能车的舵机转向,同时对直流电机进行调速,从而实现智能车沿给定的黑线快速平稳地行驶。介绍了光电传感器的寻迹原理,讨论了光电传感器排列方法、布局、间隔等对寻迹结果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34 / 137 +14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基于路径识别的智能车系统设计
吴斌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430081
吴斌华
黄卫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430081
黄卫华
程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430081
程磊
杨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430081
杨明
[J].
电子技术应用,
2007,
(03)
: 80
-
82
[2]
智能车光电传感器布局对路径识别的影响研究
周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周斌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立国
黄开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黄开胜
[J].
电子产品世界,
2006,
(09)
: 139
-
140
[3]
红外反射式传感器在自主式寻迹小车导航中的应用[J]. 吴建平,殷战国,曹思榕,李坤垣.中国测试技术. 2004(06)
[4]
基于单片机的简易智能电动车
颜利彪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
颜利彪
范蟠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
范蟠果
[J].
电子技术,
2004,
(04)
: 8
-
10
←
1
→
共 4 条
[1]
基于路径识别的智能车系统设计
吴斌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430081
吴斌华
黄卫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430081
黄卫华
程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430081
程磊
杨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430081
杨明
[J].
电子技术应用,
2007,
(03)
: 80
-
82
[2]
智能车光电传感器布局对路径识别的影响研究
周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周斌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立国
黄开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黄开胜
[J].
电子产品世界,
2006,
(09)
: 139
-
140
[3]
红外反射式传感器在自主式寻迹小车导航中的应用[J]. 吴建平,殷战国,曹思榕,李坤垣.中国测试技术. 2004(06)
[4]
基于单片机的简易智能电动车
颜利彪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
颜利彪
范蟠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
范蟠果
[J].
电子技术,
2004,
(04)
: 8
-
10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