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环介导同温DNA扩增法(LAMP)与解剖-显微镜检法对血吸虫感染不同阶段钉螺检出率的差异。方法用日本血吸虫毛蚴感染钉螺,于25℃培养箱中培养。分别于感染后1、2、3、4、5、6、7、8、9、10周收集10只实验钉螺,解剖后在解剖镜下检查血吸虫感染情况。取解剖的钉螺软体抽提基因组DNA,采用LAMP法进行检测。在感染后10周,取100只实验钉螺,同时用解剖-显微镜检法和LAMP法进行检测。收集吸虫病流行区现场钉螺,采用两种方法同时进行检测,统计血吸虫感染性钉螺阳性率。结果解剖-显微镜检法和LAMP法检测感染1~10周的10批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00%、0.00%、0.00%、10.00%、0.00、10.00%、20.00%、20.00%、60.00%、60.00%和50.00%、20.00%、30.00%、20.00%、20.00%、40.00%、30.00%、40.00%、80.00%、70.00%,总阳性率分别为18.00%和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5,P<0.01)。两种方法检测感染后7周的100只钉螺阳性率分别31.00%和39.00%,检测来源于两个不同省份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阳性率分别为29.80%和19.47%。结论环介导同温DNA扩增法能有效地检出感染不同阶段的感染性钉螺,检测结果能更准地反映流行区钉螺的血吸虫感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