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部侏罗纪—第三纪陆相地层沉积特征

被引:37
作者
余心起
舒良树
邓平
王彬
祖辅平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2]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江苏南京
[3] 中国核工业地质矿产局二九○研究所
[4] 广东韶关
关键词
侏罗纪; 白垩纪; 第三纪; 地层分布; 沉积作用; 构造特征; 太平洋板块; 中国东南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52 [侏罗纪(系)];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系统分析、总结了中国东南部地区中新生代地层的分布状况、沉积作用、构造特征 ,反映出地层分布总体上具 NE走向、SE— NW的分带现象 ,现今盆地的面貌有五种不同类型及相应的几何形态。分析认为 ,中国东南部早、中侏罗世普遍为拉张裂陷沉积环境 ,在赣南、粤北、闽西一带发育双峰式火山岩 ;稍后可能受到区域性挤压 ,如皖南、浙西、赣东北等地有南东向北西逆冲的压性构造 ;早白垩世为火山喷发高峰期 ,研究区均不同程度发生了火山喷发 ,其中东南沿海发育大面积的火山岩 ;早白垩世以后华南全区转为拉张 ,发育大量中、小型断陷盆地等伸展型盆地 ;晚白垩世—第三纪地壳继续处于拉张松弛环境 ,形成以裂谷环境为主要特征的火山—沉积岩石组合。这些结果表明 ,早—中侏罗世受古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的共同影响 ,中侏罗世之后太平洋板块占主导 ,上述现象主要系太平洋板块在晚中生代不同阶段对中国东南部俯冲作用的方位、俯冲速率、俯冲角度有所变化所导致
引用
收藏
页码:254 / 26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3 条
[1]   南岭中段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与铀成矿序列 [J].
邓平 ;
舒良树 ;
谭正中 ;
吴烈勤 .
铀矿地质, 2002, (05) :257-263
[2]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构造作用 [J].
舒良树 ;
周新民 .
地质论评, 2002, (03) :249-260
[3]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的基底探讨 [J].
邓平 ;
舒良树 ;
肖旦红 .
高校地质学报, 2002, (02) :169-179
[4]   江西及广东北部中生代晚期地层层序和时代——兼论《江西省岩石地层》中存在的问题 [J].
巫建华 ;
周维勋 ;
章邦桐 .
地质论评, 2002, (01) :44-53
[5]   浙江白垩系上部地层的划分与对比附视频 [J].
蔡正全 ;
俞云文 .
地层学杂志, 2001, (04) :259-266
[6]   陆相盆地沉积作用与构造作用的关系 [J].
陶晓风 ;
刘登忠 ;
朱利东 .
沉积学报, 2001, (03) :410-414
[7]   安徽黄山地区侏罗纪—白垩纪层序地层学特征 [J].
余心起 ;
王德恩 .
现代地质, 2001, (01) :27-34
[8]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深部条件制约 [J].
徐鸣洁 ;
舒良树 .
高校地质学报, 2001, (01) :21-33
[9]   浙东南中生代晚期火山岩Nd同位素组成及其地层学意义 [J].
俞云文 ;
徐步台 ;
陈江峰 ;
董传万 .
高校地质学报, 2001, (01) :62-69
[10]   从前陆盆地充填地层分析盆山耦合关系 [J].
汪泽成 ;
刘和甫 ;
熊宝贤 ;
周海民 .
地球科学, 2001, (01) :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