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的减税效应和分工效应:基于产业互联的视角

被引:495
作者
范子英 [1 ]
彭飞 [2 ,3 ]
机构
[1]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2]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3]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营改增”; 产业互联; 减税效应; 分工效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12.42 [税收];
学科分类号
020203 ;
摘要
"营改增"是我国税制改革史上的重要举措,能够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和深化产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但是其作用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上下游企业要有足够强的关联,二是上游企业必须是增值税纳税企业。本文基于中国135个行业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服务业和上游行业之间的产业互联程度,将其与上市公司微观数据进行匹配,采用三重差分法(DDD)评估了"营改增"对企业减税和分工的影响。研究发现:(1)"营改增"的减税效应严重依赖于产业互联和上游行业的增值税税率,"营改增"企业的平均税负没有出现显著下降,但在具备产业互联的企业中产生了明显的减税效应和分工效应。(2)"营改增"之后,服务业企业可以将中间投入在纳税时扣除,因此有效地推动了跨地区的分工与协作。(3)"营改增"还促进了企业设备类固定资产投资,进而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完善"营改增"制度有直接的启示作用,包括税率的设定等。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95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营改增”是否促进了分工: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J].
陈钊 ;
王旸 .
管理世界, 2016, (03) :36-45+59
[2]   营改增对企业间贸易的影响:兼论试点的贸易转移效应 [J].
梁若冰 ;
叶一帆 .
财政研究, 2016, (02) :52-64
[3]   “营改增”对企业投资、研发及劳动雇佣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双重差分模型的分析 [J].
袁从帅 ;
刘晔 ;
王治华 ;
刘睿智 .
中国经济问题, 2015, (04) :3-13
[4]   中国“营改增”改革的政策效应: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检验 [J].
李成 ;
张玉霞 .
财政研究, 2015, (02) :44-49
[5]   “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税负及盈利水平影响研究——以沪市上市公司为例 [J].
王玉兰 ;
李雅坤 .
财政研究, 2014, (05) :41-45
[6]   市场范围、制度质量和企业一体化: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J].
郑辛迎 ;
方明月 ;
聂辉华 .
南开经济研究, 2014, (01) :118-133
[7]   中国采矿企业税收负担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 [J].
李香菊 ;
祝玉坤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 (02) :149-153
[8]   “营改增”对财政经济的动态影响:基于CGE模型的分析 [J].
田志伟 ;
胡怡建 .
财经研究, 2014, 40 (02) :4-18
[9]   财政集权、政府控制与企业税负——来自中国的证据 [J].
刘骏 ;
刘峰 .
会计研究, 2014, (01) :21-27+94
[10]   税收征管、所得税成本与盈余管理 [J].
叶康涛 ;
刘行 .
管理世界, 2011, (05) :14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