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澳季风各子系统气候学特征的异同研究 I.夏季风流场结构

被引:17
作者
陈际龙
黄荣辉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
关键词
南亚夏季风; 东亚夏季风; 北澳夏季风; 流场结构; 季节演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5 [风];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1979~2003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亚澳季风各夏季风子系统(南亚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北澳夏季风)流场结构及其季节演变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南亚夏季风和北澳夏季风纯属热带季风,盛行纬向气流和纬向风垂直正切变,即低层西风、高层东风,但北澳夏季风的强度明显弱于南亚夏季风,而东亚夏季风由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组成,盛行经向气流和经向风垂直正切变,即低层南风、高层北风,且纬向气流高低层配置相对复杂,相对北澳夏季风而言,南亚夏季风的低层西风强而深厚,而东亚夏季风的低层南风强而深厚。从热带季风区流场结构的季节演变过程看,这三个夏季风子系统均为垂直斜压结构。三者的共性还表现在热带季风区纬向气流高低层配置的季节性转向,即夏季风爆发时从低层东风、高层西风转换为低层西风、高层东风,夏季风撤退时从低层西风、高层东风转换为低层东风、高层西风。此外,南亚夏季风的季内变化平稳,而东亚夏季风和北澳夏季风的季内变化剧烈;东亚夏季风的经向跨度大、维持时间最长,而北澳夏季风的经向跨度小、维持时间最短。
引用
收藏
页码:1091 / 110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夏季东亚和印度热带季风环流系统动能和对流扰动的纬向传播特征 [J].
陈隆勋 ;
高辉 ;
何金海 ;
陶诗言 ;
金祖辉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2) :171-179
[2]   关于东亚夏季风变化及其成因的最近研究进展 [J].
黄荣辉 ;
周连童 ;
陈文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3, (01) :55-69
[3]   南北两半球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季风的本质 [J].
曾庆存 ;
李建平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2, (04) :433-448
[4]   夏季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南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的差别 [J].
黄荣辉 ;
张振洲 ;
黄刚 ;
任保华 .
大气科学, 1998, (04) :76-85
[5]   TBB资料揭示的亚澳季风区季节转换及亚洲夏季风建立的特征 [J].
何金海,朱乾根 .
热带气象学报, 1996, (01) :34-42
[6]   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 [J].
竺可桢 .
地理学报, 1934, (01) :1-27+197
[7]  
东亚季风[M]. 气象出版社 , 陈隆勋等著, 1991
[8]  
青藏高原气象学[M]. 科学出版社 , 叶笃正等著, 1979
[9]   Multi-stage onset of the summer monsoon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J].
Wu, R ;
Wang, B .
CLIMATE DYNAMICS, 2001, 17 (04) :277-289
[10]  
A study of circul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Asian and Indian summer monsoons with their interaction[J] . Zhu Qiangen,He Jinhai,Wang Panxing.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 198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