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断裂带地质特征及其动力学演化

被引:40
作者
邓平
舒良树
杨明桂
郭英杰
余心起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西省地质调查院,江西省地质调查院,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二九○研究所,广东韶关,,,南昌,,南昌,,
关键词
地质特征; 地球动力学演化; 赣江断裂带; 中一新生代;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3.02.001
中图分类号
P542.3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赣江断裂带发育在江西省境内,全长大于600km,宽50~120km,走向N20°E左右,伴生有一系列NE向和NW向的次级断裂。在地球物理上,它是一个具有显著重力、航磁异常梯度带的深大断裂带;岩石学上,是一个晚中生代的火山岩线;沉积学上,控制了一系列晚白垩世—古近纪的红色沉积盆地。构造形迹和沉积作用特征表明,中—新生代是赣江断裂带活动的高峰期,主体上表现为一个大规模的左行走滑脆性剪切带,其左旋走滑变形具有北强南弱、走滑时代北早南晚的穿时特点以及伸展断陷向北扩展、沉积中心向西迁移的演化规律。控盆作用及构造交切关系表明,赣江断裂带起始于印支期扬子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之后的早侏罗世。年代学、运动学研究表明,该断裂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构造演化:早白垩世左旋走滑、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滑脱伸展和新近纪—第四纪的右旋挤压,其动力学原因主要受侏罗纪以来太平洋板块运动体制的制约。
引用
收藏
页码:113 / 12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郯庐断裂带的岩石圈结构及其成因分析附视频 [J].
朱光 ;
宋传中 ;
牛漫兰 ;
刘国生 ;
王勇生 .
高校地质学报, 2002, (03) :248-256
[2]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 [J].
朱光 ;
牛漫兰 ;
刘国生 ;
王道轩 ;
宋传中 .
地质学报, 2002, (03) :325-334
[3]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构造作用 [J].
舒良树 ;
周新民 .
地质论评, 2002, (03) :249-260
[4]   中国地球深部结构和深层动力过程与主体发展方向 [J].
滕吉文 .
地质论评, 2002, (02) :125-139
[5]   华南、华北地块中生代构造演化与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机制 [J].
杨振宇 ;
董树文 ;
Jean BESSE .
地质论评, 2001, (06) :568-576
[6]   郯庐断裂带走滑时代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J].
朱光 ;
宋传中 ;
王道轩 ;
刘国生 ;
徐嘉炜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3) :250-256
[7]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深部条件制约 [J].
徐鸣洁 ;
舒良树 .
高校地质学报, 2001, (01) :21-33
[8]   大别—苏鲁超高压—高压变质带伸展构造格架及其动力学意义 [J].
索书田 ;
钟增球 ;
游振东 .
地质学报, 2001, (01) :14-24
[9]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成因:岩石圈消减和玄武岩底侵相结合的模式 [J].
周新民 ;
李武显 .
自然科学进展, 2000, (03) :50-57
[10]   中国大陆及其东南沿海现时地壳运动 [J].
周硕愚 ;
帅平 ;
张跃刚 ;
邓干金 ;
吴云 ;
施顺英 .
自然科学进展, 2000, (03) :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