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碳排放效应

被引:8
作者
余雪振
梅昀
机构
[1]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碳源排放/碳汇吸收; 净碳排放; 武汉市;
D O 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3.12.018
中图分类号
X2 [社会与环境]; F301.24 [土地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083306 ; 0903 ;
摘要
土地是碳吸收和碳排放的载体,不同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利用方式是影响净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为了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的碳排放效应,以武汉市为例,根据前人研究成果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系数、碳吸收系数以及各种能源碳排放系数,利用1996-2008年土地变更数据计算得出各土地利用结构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和净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996-2008年,由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武汉市碳排放量从1 513.41万t/a增加到2 642.99万t/a,其中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的碳源,建设用地年碳排放量达1 878.46万t;碳吸收量从1996年的49.26万t增加到2008年的63.75万t,其中林地是最主要的碳汇,但是对于总体的净碳排放控制作用有限。从边际净碳排放效应来看,武汉市建设用地每变化1%年净碳排放量变化为29.708万t,耕地为2.656万t,林地为0.343万t,由此得出建设用地对于净碳排放量变化最为敏感,影响最大。通过对"十二五"期末武汉市的净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到2015年武汉市碳排放大幅增加,而碳吸收量增加则较缓慢,面临严峻的碳减排任务。根据分析结果,从低碳经济角度提出了调控土地利用的相关政策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2751 / 275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论低碳经济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J].
朱道林 ;
林瑞瑞 .
中国土地科学, 2010, 24 (10) :3-6
[2]   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分析 [J].
李颖 ;
黄贤金 ;
甄峰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S2) (S2) :102-107
[3]   基于碳循环的化石能源及电力生态足迹 [J].
谢鸿宇 ;
陈贤生 ;
林凯荣 ;
胡安焱 .
生态学报, 2008, (04) :1729-1735
[4]   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J].
方精云 ;
郭兆迪 ;
朴世龙 ;
陈安平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6) :804-812
[5]   Estimate of CH4 emissions from year-round flooded rice fields during rice growing season in China [J].
Cai, ZC ;
Kang, GD ;
Tsuruta, H ;
Mosier, A .
PEDOSPHERE, 2005, 15 (01) :66-71
[6]  
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孙婷婷.华中科技大学.2010, 02
[7]  
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研究.[D].彭欢.湖南大学.2010, 04
[8]  
中国气候、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M].何勇等; 编.气象出版社.2006,
[9]  
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M].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