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贵在坚持——对我国大地构造中某些创新观点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7
作者
姜春发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构造迁移; 开合构造; 中央造山带; 大十字构造格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在国庆60周年之际,反思过去:先后提出"构造迁移"、"开合构造"、"中央造山带"、"大十字构造格架"等一些想法,由于未能持续开展深入研究,如同盖了几个"半截楼",留下些许遗憾。
引用
收藏
页码:1772 / 177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9 条
[1]   临清坳陷东部构造迁移和反转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J].
褚庆忠 .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03) :293-296
[2]   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构造迁移及其对烃源岩的制约作用 [J].
夏斌 ;
吕宝凤 ;
吴国干 ;
陈根文 ;
李文铅 ;
王冉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05) :629-634
[3]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迁移特征 [J].
刘振宇 ;
徐怀宝 ;
庞雷 .
新疆石油地质, 2007, (04) :399-402
[4]   青藏新生代钾质火山活动的时空迁移及向东部玄武岩省的过渡:壳幔深部物质流的暗示 [J].
莫宣学 ;
赵志丹 ;
邓晋福 ;
喻学惠 ;
罗照华 ;
董国臣 .
现代地质, 2007, (02) :255-264
[5]   中央造山带早古生代地体构架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 [J].
许志琴 ;
杨经绥 ;
李海兵 ;
姚建新 .
地质学报, 2006, (12) :1793-1806
[6]   “中央造山带”早古生代缝合带及构造分区概述 [J].
陆松年 ;
于海峰 ;
李怀坤 ;
陈志宏 ;
王惠初 ;
张传林 ;
相振群 .
地质通报, 2006, (12) :1368-1380
[7]   中央造山带东段岩石圈的构造格架 [J].
杨文采 .
中国地质, 2005, (02) :299-309
[8]   中国大陆地壳“镶嵌与叠覆”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 [J].
LI Jinyi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China .
地质通报, 2004, (Z2) :986-1004
[9]   秦岭-大别中央造山系南缘勉略古缝合带的再认识——兼论中国大陆主体的拼合 [J].
张国伟 ;
程顺有 ;
郭安林 ;
董云鹏 ;
赖绍聪 ;
姚安平 .
地质通报, 2004, (Z2) :846-853
[10]   中国中央造山带内两个超高压变质带关系 [J].
索书田 ;
钟增球 ;
周汉文 ;
游振东 .
地质学报, 2004, (02) :15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