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南丁山-林滩场构造灯影组热液白云岩特征

被引:45
作者
宋光永
刘树根
黄文明
王国芝
陈翠华
马文辛
张长俊
机构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关键词
热液白云岩; 震旦系; 储层特征; 丁山-林滩场构造;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地表地质与地下地质相结合,对川东南丁山-林滩场构造的上震旦统灯影组热液白云岩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热液白云岩在岩相学上表现为充填或交代状马鞍状白云石,发育条带状、角砾状构造。同时出现MVT型铅锌矿、马鞍状白云石-石英、马鞍状白云石-沥青、马鞍状白云石-天青石等热液矿物组合。马鞍状白云石的碳、氧、锶同位素值较灯影组围岩表现出明显的低碳、低氧,而富锶同位素:Δδ13CPDB(脉-围岩)在-1.312‰-0.501‰之间,Δ1δ8OPDB(脉-围岩)在-4.257‰-1.974‰之间,Δ(87Sr/86Sr)(脉-围岩)在0.002 3~0.004 1之间,显示出热液活动的特征。热液活动使灯影组白云岩产生重结晶及热液溶蚀作用,使储层晶间孔、次生溶蚀孔在原岩基础上增加3%10%。热液白云岩比未受热液影响的白云岩基质孔隙度平均值增加1.1%,渗透率平均值增加1.415×10-3μm2。热液白云岩的分布受桑木场断裂、现今构造高点及桐湾期不整合面控制。平面上,以现今桑木场背斜核部、桑木场断层及与之较近的林滩场构造较为发育,而较远的丁山构造则相对少见。纵向上,主要分布在距震旦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以下300 m之内,分布呈断续状。结合该区构造演化、油气热演化史,认为热液白云岩可能形成于早二叠世。
引用
收藏
页码:706 / 71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四川盆地震旦系—古生界热液作用及其成藏成矿效应初探 [J].
刘树根 ;
黄文明 ;
陈翠华 ;
张长俊 ;
李巨初 ;
戴苏兰 ;
秦川 .
矿物岩石, 2008, (03) :41-50
[2]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白云岩储层的成因研究 [J].
郑荣才 ;
胡忠贵 ;
冯青平 ;
郑超 ;
罗平 ;
陈守春 .
矿物岩石, 2007, (04) :78-84
[3]   川中—川东南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沥青来源及成烃演化 [J].
徐国盛 ;
袁海锋 ;
马永生 ;
刘树根 ;
蔡勋育 ;
王国芝 ;
盘昌林 .
地质学报, 2007, (08) :1143-1152
[4]   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储集层致密化过程研究 [J].
刘树根 ;
马永生 ;
黄文明 ;
蔡勋育 ;
张长俊 ;
王国芝 ;
徐国盛 ;
雍自权 ;
盘昌林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04) :485-496
[5]   塔里木盆地热液活动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储层影响 [J].
金之钧 ;
朱东亚 ;
胡文瑄 ;
张学丰 ;
王毅 ;
闫相宾 .
地质学报, 2006, (02) :245-253+314
[6]   热水沉积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以华南地区为例 [J].
杨海生 ;
周永章 ;
杨志军 ;
张澄博 ;
杨小强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6) :111-115
[7]   贵州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期的岩相古地理研究 [J].
陈文一 ;
刘家仁 ;
王中刚 ;
郑启钤 .
古地理学报, 2003, (01) :17-28
[8]   有机流体成矿作用与古油藏成藏作用相互耦合——以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为例 [J].
向才富 ;
庄新国 ;
陆友明 ;
李军虹 .
地球科学, 2002, (01) :35-39
[9]   资阳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成因研究 [J].
王士峰 ;
向芳 .
岩相古地理, 1999, 19 (03) :21-29
[10]  
中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地裂运动对石油等矿产形成的影响[J]. 罗志立.四川地质学报. 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