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古亚洲与古太平洋构造域演化与转换

被引:32
作者
王五力
郭胜哲
机构
[1]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关键词
古亚洲构造域; 古亚洲洋; 古太平洋及其构造域; 滨太平洋构造域; 演化与转换;
D O I
10.13686/j.cnki.dzyzy.2012.01.018
中图分类号
P547 [历史大地构造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现今分布于中朝、塔里木古陆与西伯利亚古陆之间的古亚洲构造域,既存在于前中生代,也存在于中新生代.古亚洲构造域不能等同于古亚洲洋及其构造域.作为古亚洲构造域一部分的古亚洲洋开始于晚寒武世—奥陶纪,结束于中三叠世.古太平洋及其构造域形成于晚古生代,印支期后,成为滨太平洋构造域.在晚三叠世—侏罗纪时期与古亚洲构造域并存,形成两个构造域的板内造山带、局部盆山构造和东北高原.早白垩世形成以滨太平洋构造域为主体的北北东向盆山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5 条
  • [41] 松辽盆地深层古前陆盆地地层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李忠权
    萧德铭
    侯启军
    潘懋
    郭冀义
    冯志强
    任延广
    朱德丰
    [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6) : 582 - 585
  • [42]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张长厚
    吴淦国
    徐德斌
    王根厚
    孙卫华
    [J]. 地质通报, 2004, (Z2) : 864 - 875
  • [43] 吉林延边缝合带的性质与东北亚构造
    唐克东
    邵济安
    李景春
    康庄
    [J]. 地质通报, 2004, (Z2) : 885 - 891
  • [44] 燕山板内变形带侏罗纪主要构造事件
    赵越
    张拴宏
    徐刚
    杨振宇
    胡健民
    [J]. 地质通报, 2004, (Z2) : 854 - 863
  • [45] 中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新研究
    黄汲清
    [J].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4, (02) : 5 - 18+268
  • [46] "承德逆掩片"之商榷——来自燕山地区中元古代长城系的沉积地质证据
    和政军
    牛宝贵
    [J]. 地质论评, 2004, (05) : 464 - 470
  • [47] 同构造沉积分析反演逆冲构造变形过程——燕山东段凌源南部中生代逆冲构造变形过程研究
    张长厚
    徐德斌
    张维杰
    Tim COPE
    王根厚
    孙卫华
    肖伟峰
    张忠义
    张军龙
    [J]. 地学前缘, 2004, (03) : 227 - 243
  • [48] 大兴安岭北段地壳左行走滑运动的时代及其对中国东北及邻区中生代以来地壳构造演化重建的制约
    李锦轶
    莫申国
    和政军
    孙桂华
    陈文
    [J]. 地学前缘, 2004, (03) : 157 - 168
  • [49] 冀东地区燕山中段北西向构造带:构造属性及其年代学
    张长厚
    吴淦国
    王根厚
    张维杰
    宋鸿林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7) : 600 - 612
  • [50] 新元古时期中国古大陆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关系
    陆松年
    李怀坤
    陈志宏
    于海峰
    金巍
    郭坤一
    [J]. 地学前缘, 2004, (02) : 515 - 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