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东、西部岩性-地层气藏的差异性

被引:14
作者
陈安清
陈洪德
林良彪
徐胜林
朱志军
李洁
机构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关键词
岩性-地层气藏; 物源; 聚砂环境; 网状输导体系;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具有"满盆生气、到处含气、岩性控气"的特点。通过东、西部气藏的对比研究认为:煤系地层广覆式生烃、浅水三角洲大面积聚砂和湖侵作用铸造区域性盖层三大因素为形成大面积岩性-地层气藏奠定了基础。东部以原生孔为主的山2段、太2段相对低孔高渗型储层主要受潮汐和河流共同作用形成的高能聚砂环境控制;西部以溶蚀孔+原生孔组合为特征的盒8段、山1段相对高孔低渗型储层主要受富石英物源区和建设性成岩作用的控制。提出富石英物源区、毗邻岸线的高能相带和由网状输导体系控制的建设性成岩相区的确定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20 / 12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中国东北、华北、西部等地区古生界油气前景探讨 [J].
康玉柱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1 (03) :1-7+175
[2]   苏里格气田西部盒8段储层成岩作用及其演化 [J].
高星 ;
陈洪德 ;
朱平 ;
赵俊兴 ;
董少峰 .
天然气工业, 2009, 29 (03) :17-20+131
[3]   中国中部前陆盆地盆山耦合关系分析 [J].
李斌 ;
宋岩 ;
孟自芳 ;
夏斌 ;
李相博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1 (01) :23-28+183
[4]   伊陕斜坡上古生界大面积岩性气藏分布与成因 [J].
付金华 ;
魏新善 ;
任军峰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35 (06) :664-667+691
[5]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三角洲相沉积演化特征 [J].
向芳 ;
陈洪德 ;
李志宏 ;
李凤杰 ;
侯中健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5 (06) :693-699
[6]   中国石油重点勘探领域——地质认识、核心技术、勘探成效及勘探方向 [J].
贾承造 ;
赵政璋 ;
杜金虎 ;
赵文智 ;
邹才能 ;
胡素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04) :385-396
[7]   大型敞流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与湖盆中心砂体的形成与分布 [J].
邹才能 ;
赵文智 ;
张兴阳 ;
罗平 ;
王岚 ;
刘柳红 ;
薛叔浩 ;
袁选俊 ;
朱如凯 ;
陶士振 .
地质学报, 2008, (06) :813-825
[8]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海相沉积环境分析 [J].
叶黎明 ;
齐天俊 ;
彭海燕 .
沉积学报, 2008, (02) :202-210
[9]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J].
贾承造 ;
赵文智 ;
邹才能 ;
冯志强 ;
袁选俊 ;
池英柳 ;
陶士振 ;
薛叔浩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3) :257-272
[10]   鄂尔多斯东北部山西组—上石盒子组砂岩特征及物源分析 [J].
陈安清 ;
陈洪德 ;
向芳 ;
刘文均 ;
侯中健 ;
尚云志 ;
叶黎明 ;
李洁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3) :30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