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0多年下荆江河段古河道演变过程及特征

被引:11
作者
贺秋华 [1 ,2 ]
余德清 [2 ]
王伦澈 [3 ]
李长安 [3 ]
余姝辰 [1 ,4 ]
邹娟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湖南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
[3] 中国地质大学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4] 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
关键词
古河道反演; 演变模式; 演变原因; 下荆江河段; 水文地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1 [流水地貌学、湿润地貌学]; P237 [测绘遥感技术];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1404 ;
摘要
为研究下荆江河段古河道演变过程及特征,利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的历史地形图、1954年航片、1968年美国KH-4B军事卫星影像及2016年国产GF-1卫星影像,结合古籍资料,全面分析了下荆江古河道的演变特征并反演了其明万历年以来400多年的历史变迁过程.下荆江河段的古河道横向摆动频繁,受河道坚硬岸坡和人工护岸工程约束,空间上为20~32 km的古河道平面摆动带,形态上分为沿主泓线侧向渐变式摆动和河道突变迁徙两种古河道类型,它们是反演下荆江河段古河道的定位依据.历史上,下荆江塑造经历了漫流、支汊分流、单一顺直河道形成和曲流演化发展等复杂过程.明弘治年间,曲流主要出现在监利-城陵矶段,石首至监利段仅微弯;明末清初,东港湖弯道和濠河弯道均自然裁弯取直,下荆江蜿蜒型河道已全面上溯到石首境内,并形成了一系列河曲弯;19世纪中叶,下荆江的河曲发展突出表现在横向移动、河曲颈变窄、凹岸环流侵蚀后退、凸岸堆积淤高推进等特点.此后,下荆江没有出现大的变迁.下荆江河段近代河弯的演变模式有凸岸淤积推进、凹岸崩坍后退型,凸岸撇弯切滩、弯顶消减型和心滩漂移并岸、凹岸串沟过流型.河流的本身作用是其演变的主要原因,但人工修建大堤与大规模围垸是重要外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928 / 193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湖北松滋关洲遗址沉积环境演化及长江河道变迁 [J].
冷勇辉 ;
李长安 ;
刘辉 ;
张玉芬 ;
魏传义 ;
李亚伟 ;
贾明明 ;
郭汝军 .
地球科学, 2020, 45 (03) :764-775
[2]   最近13ka 以来长江中游古水文变化 [J].
谢树成 ;
胡超涌 ;
顾延生 ;
黄咸雨 ;
朱宗敏 ;
黄俊华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 40 (02) :198-205
[3]   长江中游曲流河段河道的近代演化过程研究 [J].
谢小平 ;
张松林 ;
王永栋 ;
王兆印 .
第四纪研究, 2008, (02) :326-331
[4]   下荆江监利河段近期河道演变与综合整治初探 [J].
黎礼刚 ;
郑文洋 ;
卢金友 ;
周哲华 ;
徐章勇 .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6, (05) :6-9+13
[5]   下荆江河道演变对天鹅洲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J].
殷瑞兰 .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6, (02) :5-8+12
[6]   长江宜昌—武汉河段泥沙年冲淤量对水沙变化的响应 [J].
许炯心 .
地理学报, 2005, (02) :337-348
[7]   近期长江荆江河道演变特点 [J].
王维国 ;
阳华芳 ;
熊法堂 ;
许波 .
人民长江, 2003, (11) :19-21+55
[8]   长江水沙变化发展趋势 [J].
府仁寿 ;
虞志英 ;
金镠 ;
方红卫 .
水利学报, 2003, (11) :21-29
[9]   基于数字地图的下荆江河道变迁研究 [J].
颜辉武 ;
马晨燕 ;
祝国瑞 ;
涂超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3) :357-361
[10]   长江中游泥沙输移规律及对防洪影响研究 [J].
李义天 ;
李荣 ;
邓金运 .
泥沙研究, 2000, (03) :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