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和GIS的包头市土地利用动态及其生态效应定量研究

被引:20
作者
郝慧梅
任志远
机构
[1]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包头市; 土地利用动态; 生态效应;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6.02.034
中图分类号
F301 [土地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1204 ; 120405 ;
摘要
在RS,G IS和多种模型支持下,对包头市1987~2002年土地利用动态及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包头市1987~2002年林地、草地和水域有不同程度减少,而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和耕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变动的总体方向是:林地、草地和水域主要转向耕地。发生利用类型转移的草地中,31.5%转为未利用土地;新增耕地主要来自草地和未利用土地,二者分别占非耕地转为耕地总量的36.34%和27.61%。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来自草地和耕地,二者分别占非建设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总量的49.86%和34.28%。(2)包头市1987~2002年区域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土地退化特别是草地退化和拓展耕地是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其生态贡献率分别是51.84%(41.04%),23.63%。(3)土地利用动态及其生态效应存在空间差异,16年间各区、县、旗的综合生态环境质量均下降,但以达茂为最,土右最慢。前者草地退化起决定作用,其生态贡献率达96.61%;而后者草地退化、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贡献率分别是44.23%,18.21%和10.36%,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一定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39 / 14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陕北榆林市为例 [J].
杨述河 ;
闫海利 ;
郭丽英 .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06) :49-55
[2]   遥感与GIS支持下的榆林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J].
高小红 ;
王一谋 .
干旱区地理, 2004, (01) :106-111
[3]   农牧交错区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陕北神木县为例 [J].
王晓峰 ;
任志远 ;
黄青 .
干旱区地理, 2003, (04) :402-407
[4]   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 [J].
任志远 .
干旱区研究 , 2003, (03) :202-205
[5]   LUCC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 [J].
陈百明 ;
刘新卫 ;
杨红 .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01) :22-29
[6]   农牧交错带典型偏农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原因分析——以奈曼旗尧勒甸子村为例 [J].
赵杰 ;
赵士洞 .
中国沙漠, 2003, (01) :75-80
[7]   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J].
刘彦随 ;
陈百明 .
地理研究, 2002, (03) :324-330
[8]   基于数字遥感图象的民勤绿洲20年变化研究 [J].
颉耀文 ;
陈发虎 .
干旱区研究, 2002, (01) :69-74
[9]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人口因素分析 [J].
王秀兰 .
资源科学, 2000, (03) :39-42
[10]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J].
王秀兰 ;
包玉海 .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01) :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