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彭阳油田侏罗系延安组油藏成藏规律

被引:26
作者
兰朝利 [1 ]
王建国 [1 ]
周晓峰 [1 ]
代金友 [1 ]
杨明慧 [2 ]
崔志员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关键词
成藏条件; 成藏规律; 延安组; 彭阳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4.05.010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彭阳油田主要勘探开发层位延安组平面展布特征变化较大,影响了对其油藏成藏规律的认识。在研究区延安组基本成藏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延安组油藏成藏规律。延安组油藏原油主要来自延长组长6、长7段炭质泥岩或油页岩;生烃期晚于圈闭形成期,有利于油气聚集;油气在早白垩世末期通过断层、裂缝与延长组顶部不整合输导进入延安组成藏。构造是控制延安组油藏成藏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砂体分布与保存条件;北东向砂体与东西向斜坡配置形成构造-岩性油藏,局部砂体向上超覆尖灭形成地层超覆油藏;研究区北、东部保存条件好,其内部的低幅度背斜、鼻状构造处于最有利成藏位置。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48+113 +113-11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1]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M].何自新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12]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杨俊杰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13]  
中国石油地质志.[M].长庆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14]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延长组低渗透储层成因及油气运移特征 [J].
王学军 ;
王志欣 ;
陈杰 ;
曾溅辉 ;
许晓凤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0, 17 (01) :15-18+112
[15]   鄂尔多斯盆地油藏序列特征及成因 [J].
武富礼 ;
王变阳 ;
赵靖舟 ;
刘海波 ;
李广涛 ;
陈明奇 .
石油学报, 2008, (05) :639-642
[16]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前侏罗纪古地貌对延安组下部油藏的控制作用 [J].
郭正权 ;
张立荣 ;
楚美娟 ;
黄锦绣 .
古地理学报, 2008, (01) :63-71
[17]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与盆地充填演化耦合关系 [J].
赵俊兴 ;
陈洪德 ;
傅锁堂 ;
田景春 ;
郝毅 ;
苏中堂 ;
申晓丽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5) :511-518
[18]   构造体制转换与成藏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J].
高帮飞 ;
邓军 ;
王庆飞 ;
徐浩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 (03) :9-11+15+111
[19]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改造的时空坐标及其成藏(矿)响应 [J].
刘池洋 ;
赵红格 ;
桂小军 ;
岳乐平 ;
赵俊峰 ;
王建强 .
地质学报, 2006, (05) :617-638
[20]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早中期甘陕古河的演化变迁 [J].
赵俊兴 ;
陈洪德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2) :15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