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构造作用

被引:273
作者
舒良树
周新民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俯冲带; 构造体制转换; 构造格架; 区域断裂; 晚中生代; 中国东南部;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2.03.005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濒太平洋西缘,位居东亚陆缘南段的中国东南部,是在EW向古亚洲构造域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研究表明,该区在早、中侏罗世经历了一次从EW向古亚洲构造域向NE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其转换位置之一是在南岭一带,其地质标志是侏罗纪盆地内近东西走向的灰色沉积岩层、同位素年龄值为180 Ma左右的双峰式火山岩和中侏罗世A型花岗岩等。到早白垩世,本区已基本完成古亚洲域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的成因机制基本上可用古太平洋岩石圈消减作用、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和地壳深熔作用相结合的模式来解释。日本中央构造线—台湾纵谷带—菲律宾民都洛-巴拉望带是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陆缘的消减带。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琦和库拉板块)低角度(<30°)、快速率(>10cm/a)的俯冲,是西太平洋陆缘区能形成宽阔火山岩带的重要动力学原因。宽阔的火山—侵入杂岩区和6条区域断裂构成了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的基本构造框架。台湾纵谷带为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缝合带,而发育在大陆内部的5条区域断裂则具不同构造属性:长乐—南澳带是晚中生代大陆内部的左旋走滑带,上虞—政和—大埔断裂是古基底隆升区与晚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区的分界带,绍兴—江山—东乡—萍乡断裂是晚白垩世—古近纪红
引用
收藏
页码:249 / 26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福建省永定地区早侏罗世双峰式火山岩及其构造环境 [J].
许美辉 .
福建地质, 1992, (02) :115-125
[2]   西太平洋中、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构造的形成及演化 [J].
郭令智 ;
施央申 ;
马瑞士 .
地质学报, 1983, (01) :11-21
[3]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板内变形构造应力场及其应用.[M].万天丰著;.地质出版社.1993,
[4]  
Mesozoic doming extensional tectonics of Wugongshan; South China.[J].Liangshu Shu;Yan Sun;Dezi Wang;M. Faure;P. Monie;J. Charvet.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199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