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铜成矿系统结构的地球物理探测:综合分析

被引:31
作者
吕庆田
孟贵祥
严加永
张昆
龚雪婧
高凤霞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岩石圈结构; 深部过程; 成矿系统; 地球物理探测;
D O I
10.13745/j.esf.sf.2020.3.18
中图分类号
P618.31 [铁]; P618.41 [铜]; P631 [地球物理勘探];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0818 ; 081801 ; 081802 ;
摘要
成矿系统是在深部过程驱动下形成的、具有自组织的能量及物质迁移-汇聚系统。系统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在岩石圈不同尺度上留下"痕迹",这种"痕迹"可以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方法进行探测或观测。文章尝试在成矿系统理论框架下,对近10多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进行的多尺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探测结果进行分析,识别典型陆内成矿系统"源区""通道""场所"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痕迹",尝试构建陆内成矿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型。主要结论有:(1)长江中下游晚中生代的大规模铁、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是一个完整的成矿系统。该系统包括3个子系统,分别为与高钾钙碱性岩浆岩有关的夕卡岩-斑岩成矿子系统、与橄榄安粗岩有关的陆相火山岩铁(硫)成矿子系统和与碱性岩有关的铜-金(铀)成矿子系统。(2)成矿系统的"源区"来自富集地幔的熔融、底侵,并在壳/幔边界与下地壳物质的混合,具有多级分布特点。幔源岩浆与地壳物质混合的比例决定了成矿金属的类型。(3)成矿带发育的"鳄鱼嘴"构造是铁铜成矿系统的主干"通道"。成矿系统"末端"矿质沉淀的"场所"主要受近地表褶皱、断裂、层间滑脱断层,以及由它们形成的断裂(裂隙)网络控制。(4)区域磁异常、放射性和地球化学异常是成矿系统残留"痕迹"的响应和"标识"。通过分析不同尺度的"标识"特征,可以深入认识成矿系统的空间结构,并可用于深部成矿预测。
引用
收藏
页码:232 / 253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66 条
[1]   成矿系统的多尺度探测:概念与进展——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 [J].
吕庆田 ;
孟贵祥 ;
严加永 ;
张昆 ;
赵金花 ;
龚雪婧 .
中国地质, 2019, 46 (04) :673-689
[2]   武夷山北段及相邻区深部电性构造与成矿分析:基于三维大地电磁探测结果 [J].
仇根根 ;
方慧 ;
吕琴音 ;
彭炎 .
中国地质, 2019, 46 (04) :775-785
[3]   安庆——贵池矿集区及邻区深部电性结构研究 [J].
王刚 ;
方慧 ;
仇根根 ;
黄继民 .
中国地质, 2019, 46 (04) :795-806
[4]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 [J].
周涛发 ;
范裕 ;
王世伟 ;
Noel C WHITE .
岩石学报, 2017, 33 (11) :3353-3372
[5]   长江中下游地区基底与成矿 [J].
刘刚 ;
董树文 ;
马立成 ;
崔建军 ;
薛怀民 ;
施炜 ;
李建华 ;
黄始琪 .
地质学报, 2016, 90 (09) :2258-2275
[6]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三维S波速度结构及对深部过程的约束 [J].
徐峣 ;
吕庆田 ;
张贵宾 ;
江国明 ;
张昌榕 ;
单希鹏 ;
吴强 .
地球物理学报, 2015, 58 (12) :4373-4387
[7]  
多尺度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揭示成矿系统、助力深部找矿——长江中下游深部探测(SinoProbe-03)进展[J]. 吕庆田,董树文,汤井田,史大年,常印佛.地球物理学报. 2015(12)
[8]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三维Moho面结构:来自人工源宽角地震资料的约束 [J].
张明辉 ;
徐涛 ;
吕庆田 ;
白志明 ;
武澄泷 ;
武振波 ;
滕吉文 .
地球物理学报, 2015, 58 (12) :4360-4372
[9]  
“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深地震反射证据[J]. 吕庆田,刘振东,董树文,严加永,张永谦.地球物理学报. 2015(12)
[10]   基于先验信息约束的三维地质建模:以庐枞矿集区为例 [J].
祁光 ;
吕庆田 ;
严加永 ;
吴明安 ;
邓震 ;
郭冬 ;
邵陆森 ;
陈应军 ;
梁锋 ;
张舒 .
地质学报, 2014, 88 (04) :466-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