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凤太晚古生代拉分盆地动力学与金——多金属成矿

被引:9
作者
方维萱 [1 ,2 ,3 ]
黄转盈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色地科矿产勘查股份有限公司
[3]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关键词
拉分盆地; 盆地动力学; 构造—岩相学; 热水沉积岩相; 构造—热流体叠加岩相;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12.03.002
中图分类号
P618.2 [金属矿床(总论)];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采用沉积盆地构造—古地理位置恢复重建和构造—岩相学等新方法研究认为,凤太晚古生代沉积盆地属于受板块斜向俯冲碰撞动力学控制下的拉分盆地。在中泥盆世初期,凤太沉积盆地被周缘垂向基底隆起分隔,其成盆构造动力学主要受四组同生断层,晚古生代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不断发生迁移。中泥盆世中期在盆地北部形成了北西向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晚泥盆世末期沉积盆地萎缩,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收缩于沉积盆地中心。石炭纪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从盆地中心迁移到盆地四周边缘的同生断裂带附近,在沉积盆地北侧边缘商丹带南侧,形成了石炭纪—早三叠世与俯冲消减带有关的楔状沉积充填体。在凤太拉分盆地中形成的近东西向、北北东向、近南北向和北西向网状同生断裂带系统共同控制了凤太泥盆纪拉分盆地形成与演化过程。其中,商丹带(西段)、礼县—凤县—凤镇—山阳同生断裂带(中段)和酒奠梁—镇安—板岩镇同生断裂带(西段)三个主控同生断裂带不但在泥盆纪期间对于凤太泥盆纪拉分盆地形成具有显著控制作用,而且石炭纪—早三叠世拉分盆地演化过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石炭纪—早三叠世同生断裂带发生构造反转并控制了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采用沉积盆地动力学和构造—岩相学等新方法研究认为,在凤太晚古生代拉分盆地具有分级特征,西部凤县二级盆地为金—多金属成矿集中区,东部太白二级盆地为金矿成矿集中区。在八方山—银母寺三级拉分盆地中,八方山和银母寺等多金属矿床与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床具有矿田尺度上成矿分带,主要由于三级盆地、同生断裂、热水沉积岩相和构造热流体叠加岩相控制了矿田和矿床尺度上金与多金属成矿分带。凤太拉分盆地北部和东部金矿矿源层和初步富集成矿形成主要与泥盆纪钠长岩相和钠质热水沉积岩相有关,并受钠长碳酸质角砾岩—铁白云石钠长石角砾岩等石炭纪构造—热流体岩相叠加;凤太拉分盆地南部温江寺三叠系浊积岩系中热水硅质岩相和层状英安质凝灰岩是卡林型金矿重要赋矿层位;凤太拉分盆地中部热水沉积—改造型铅锌矿主要与硅质岩相和菱铁矿铁白云岩相等热水沉积相密切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405 / 421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西秦岭凤太矿集区丝毛岭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J].
李霞 ;
王义天 ;
王瑞廷 ;
李建华 ;
王长安 ;
汶博 ;
王胜利 .
岩石学报, 2010, 26 (03) :717-728
[3]   甘肃寨上金矿床中Cu-Ni-Zn-Sn-Fe多金属互化物、S合金矿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刘家军 ;
毛光剑 ;
马星华 ;
李立兴 ;
郭玉乾 ;
刘光智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4) :414-423
[4]   南秦岭古生代热水沉积盆地与热水沉积成矿 [J].
唐永忠 ;
齐文 ;
刘淑文 ;
侯满堂 .
中国地质, 2007, (06) :1091-1100
[5]   南秦岭古生代沉积盆地构造活动—海平面变化与沉积响应 [J].
唐永忠 ;
朱迎堂 .
沉积学报, 2007, (05) :653-662
[6]   南秦岭古生代盆地演化中幕式流体过程及成岩成矿效应 [J].
曾荣 ;
刘淑文 ;
薛春纪 ;
龚建新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7, (03) :234-239
[7]   南秦岭凤太盆地金矿与铅锌矿的成矿模式 [J].
李强 ;
王兵岐 ;
马治国 ;
王晓虎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7, (01) :15-21
[8]   南秦岭凤县八方山—八卦庙Pb—Zn与Au矿化的共生/共存关系研究 [J].
李强 ;
薛春纪 ;
刘淑文 ;
王晓虎 .
地质论评, 2007, (01) :65-74
[9]   西秦岭南亚带层控金硒矿床的赋矿地层年代与成矿时代 [J].
刘家军 ;
冯彩霞 ;
刘建明 ;
郑明华 ;
李朝阳 .
地学前缘, 2004, (02) :435-443
[10]   西秦岭三叠纪沉积盆地演化 [J].
李永军 ;
赵仁夫 ;
刘志武 ;
董俊刚 .
中国地质, 2003, (03) :268-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