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区极端降雨事件及其对径流泥沙的影响

被引:28
作者
卫伟 [1 ]
陈利顶 [1 ]
傅伯杰 [1 ]
巩杰 [2 ]
黄志霖 [3 ]
机构
[1]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 教育部西部环境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极端降雨; 径流泥沙; 影响;
D O I
10.13826/j.cnki.cn65-1103/x.2007.06.020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降雨事件时有发生,加重了区域水土流失防治的难度。因此,科学界定极端降雨事件、进而探讨其发生规律及其对径流侵蚀的影响尤为重要。通过整理定西市安家沟流域(35°35′N,104°39′E)17年的降水和径流侵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降雨量和最大30min雨强为指标,采用世界气象组织的标准划分了极端降雨事件。结果发现:(1)研究区内极端次降雨事件的雨量和雨强的临界值分别为40.11mm和0.55mm/min,次降雨量的多年平均值为18.87mm。17年间共发生12次极端事件,5月、7月、8月份的发生概率分别为16.67%、50%和33.33%。因此最佳防治时间段为7、8月份。(2)聚类分析表明极端降雨事件可分为三类:降雨量和雨强都大于临界值,占25%;降雨量大于临界值,而雨强小于临界值,占41.67%;雨强大于临界值,降雨量大于多年平均值而小于临界值,占33.33%。(3)在极端降雨事件作用下,径流系数和侵蚀模数要比对应的多年平均值高。总体而言,降雨量和雨强都很高的极端事件的破坏性最强,但高历时低雨强的极端事件所产生的破坏也不容低估。(4)沙棘林在生长演替的过程中显著增强了抵御土壤侵蚀的能力,对极端降雨事件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抵御极端降雨最弱的是坡耕地,主要是由于受到坡度大、植被覆盖率低以及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896 / 90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降水特征值和下垫面因子影响下的水土流失规律 [J].
卫伟 ;
陈利顶 ;
傅伯杰 ;
巩杰 .
生态学报, 2006, (11) :3847-3853
[2]   吉林省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异常的关系 [J].
于秀晶 ;
王凤刚 .
吉林气象, 2005, (04) :6-8+19
[3]   极端降水事件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迁移的影响 [J].
高超 ;
朱继业 ;
朱建国 ;
宝川靖和 ;
周娟娟 ;
王登峰 ;
王腊春 ;
窦贻俭 .
地理学报, 2005, (06) :113-119
[4]   浅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与沙棘生态建设 [J].
张勇 .
沙棘, 2005, (03) :36-38
[5]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以延安市杜甫川流域为例 [J].
卫伟 ;
彭鸿 ;
李大寨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4, (03) :179-182
[6]   黄土丘陵区软埂梯田建设与维护监测研究 [J].
陈莉 .
水土保持研究, 2004, (02) :41-44
[7]   降雨径流过程驱动因子的室内模拟实验研究 [J].
张士锋 ;
刘昌明 ;
夏军 ;
谈戈 ;
李林 ;
刘彩堂 ;
周长青 ;
郭磊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3) :280-289
[8]   黄河中游降雨特性对泥沙粒径的影响 [J].
卢金发 ;
刘爱霞 .
地理科学, 2002, (05) :552-556
[9]   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特征与还林还草措施研究 [J].
马三保 ;
郑妍 ;
马彦喜 .
水土保持研究, 2002, (03) :55-57
[10]   写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笔谈之前 [J].
沈国舫 .
林业科学, 2000, (05)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