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后肢缺血机理的初步研究

被引:1
|
作者
杨盛家 [1 ]
陈兵 [1 ]
佟铸 [1 ]
张淑文 [2 ]
史小林 [3 ]
许晴 [3 ]
张斌 [1 ]
张建 [1 ]
机构
[1]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
[2] 首都医科大学解剖组织与胚胎教研室
[3]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再生医学实验室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慢性后肢缺血; 机理; 线拴法; 大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654.3 [血管];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10 ;
摘要
目的利用细胞示踪技术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慢性后肢缺血的相关机理。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直接贴壁法分离和培养大鼠MSCs,并以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采用线栓法制备8只Lewis大鼠慢性后肢缺血模型,将其随机均分为MSCs移植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患侧后肢肌肉注射MSCs和生理盐水。分别于移植术后第7天和第14天,对其进行临床观察、后肢血流量测定及后肢血管造影,再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取患侧后肢股四头肌和腓肠肌,行HE染色及BrdU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移植术后14 d,8只大鼠全部成活,移植部位均无坏死和肿瘤形成;MSCs移植组大鼠患侧/健侧后肢的血流灌注比值明显增高(1.773比1.279),而血管造影结果提示2组大鼠的侧支血管数量比值未见显著增加(0.908比0.835)。HE染色结果示2组大鼠的股四头肌及腓肠肌并未发生特殊的病理学变化。BrdU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阳性颗粒定位为股四头肌及腓肠肌的间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且MSCs的分布存在差异,移植术后7 d腓肠肌内阳性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股四头肌,而14 d时则相反。结论 MSCs移植在术后早期可以提高血流灌注量,但这并非为增加了侧支血管数量使然,MSCs移植后所引起的旁分泌效应可能在术后早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608 / 61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 [1] Lewis大鼠慢性后肢缺血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杨盛家
    陈兵
    罗涛
    佟铸
    张淑文
    史小林
    许晴
    张斌
    张建
    [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2, 19 (12) : 1291 - 1297
  • [2] 股动脉周围骨骼肌多点注射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重组质粒糖尿病大鼠肢体缺血骨骼肌的组织学变化
    胡朝昶
    哈小琴
    何玉梅
    谢富强
    邢占奎
    韩军平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15) : 2724 - 2727
  • [3] 神经生长因子促大鼠缺血后肢血管再生的实验研究
    刘程伟
    田浩
    么荣荣
    王石
    王跃生
    王树卿
    [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2, 35 (01) : 1 - 2
  •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糖尿病大鼠后肢缺血血管的新生
    吴春朋
    张潜
    方宁
    蔡争
    石荣书
    刘祖林
    刘金伟
    章涛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01) : 76 - 80
  • [5]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李晓峰
    赵劲民
    苏伟
    崔向荣
    罗世兴
    马爱国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1, 15 (10) : 1721 - 1725
  • [6]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51例疗效观察
    卢英豪
    王季石
    孙志强
    谢润兰
    龙正美
    [J]. 肿瘤, 2010, 30 (09) : 791 - 794
  • [7] 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稳定分离培养体系与鉴定
    杨丽
    张荣华
    谢厚杰
    蔡宇
    黄丰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09, 13 (06) : 1064 - 1068
  • [8]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与体外BrdU标记
    王小蕊
    侯相麟
    席亚明
    张海红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08, (21) : 4131 - 4135
  • [9] 脊髓损伤传统治疗及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的进展
    刘涛
    邵增务
    李健
    王忠仁
    李振宇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07, (28) : 5598 - 5601
  • [10] 亲缘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11例
    刘会兰
    孙自敏
    耿良权
    汤宝林
    童娟
    袁晓
    姚文
    吴振添
    王祖贻
    [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 (S1) : 132 -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