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北部晚第四纪底栖有孔虫群落分布特征及对古冷水团的指示

被引:18
作者
梅西
张训华
李日辉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底栖有孔虫; 古冷水团; AMS14C; 晚第四纪; 南黄海北部;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13.06.010
中图分类号
Q915 [古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底栖有孔虫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北部DLC70-3孔(36°38'15″N,123°32'56″E,水深72.00 m)71.20 m长的柱状样保存了130 ka以来的沉积记录。依据349个样品的底栖有孔虫丰度和特征种的分布,结合岩性粒度变化,可识别9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对应5个海相层和4个陆相至过渡相层;结合AMS14C和OSL测年数据建立了钻孔晚更新世以来的年代地层,可以与南黄海其他钻孔的地层进行对比。应用属种组合和不同生态种的丰度变化,探讨了研究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环境变化,认为海平面频繁波动是该地区不同成因类型地层从陆相、潮间、滨岸、滨海、近岸浅海、到浅海反复演替的关键。孔段20.40~27.80 m(MIS3早期)和55.00~71.20 m(MIS5e)的底栖有孔虫优势种是Buccella frigida和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代表了与目前相似的冷涡边缘的冷水环境,指示南黄海古冷水团在MIS5e和MIS3早期高海平面时期已经存在。
引用
收藏
页码:1024 / 103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 [1] 从天津CQJ4孔探讨中国东部海侵层的年代问题
    施林峰
    翟子梅
    王强
    张学斌
    杨振宇
    [J]. 地质论评, 2009, 55 (03) : 375 - 384
  • [2] 南黄海NT1孔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与物源判别
    蓝先洪
    张宪军
    赵广涛
    张志珣
    [J]. 地球化学, 2009, 38 (02) : 123 - 132
  • [3]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黄海暖流系统的演化
    李铁刚
    江波
    孙荣涛
    张德玉
    刘振夏
    李青
    [J]. 第四纪研究, 2007, (06) : 945 - 954
  • [4] 黄海冷水团演变过程及其与邻近水团关系的分析
    于非
    张志欣
    刁新源
    郭景松
    汤毓祥
    [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 (05) : 26 - 34
  • [5] 南黄海EY02-2孔磁性地层及古环境意义
    葛淑兰
    石学法
    朱日祥
    刘焱光
    印萍
    刘乐军
    [J]. 科学通报 , 2005, (22) : 2531 - 2540
  • [6] 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晚期长江三角洲古环境初步研究
    杨达源
    陈可锋
    舒肖明
    [J]. 第四纪研究, 2004, (05) : 525 - 530
  • [7] 40~30ka B.P.中国暖湿气候和海侵的特征与成因探讨[J]. 施雅风,于革.第四纪研究. 2003(01)
  • [8] 东海陆架平北地区残留沉积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王张华
    过仲阳
    陈中原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1) : 81 - 86
  • [9] 黄海YA01孔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与源区示踪
    李双林
    李绍全
    [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1, (03) : 51 - 56
  • [10] 距今40~30ka青藏高原特强夏季风事件及其与岁差周期关系
    施雅风
    刘晓东
    李炳元
    姚檀栋
    [J]. 科学通报, 1999, (14) : 1475 - 1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