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侏罗纪变形

被引:89
作者
张岳桥 [1 ]
廖昌珍 [2 ]
施炜 [3 ]
张田 [1 ]
郭芳芳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侏罗纪; 弱伸展变形; 多向挤压; 陆内变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52 [侏罗纪(系)];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侏罗纪是东亚大地构造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在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可划分为两个性质不同的构造变形阶段。早中侏罗世,盆地处于弱引张应力环境,引张方向近N-S至NNE-SSW向,伸展变形主要发生在盆地周边地带,其发生与晚三叠世华南-华北地块沿秦岭造山带碰撞后的陆内应力场调整作用有关。中晚侏罗世,盆地遭受多向挤压应力作用,挤压方向近W-E、NW-SE和NE-SW,在盆地周缘形成展布方向不一、构造样式不同的边界挤压构造带,盆地轮廓基本定型。西缘近N-S向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形成与阿拉善地块和陇西地块向东挤出作用有关;东缘及东南缘总体呈“S”形展布的挤压边界带表现为反向逆冲断裂及其相关褶皱,推测发生在山西台褶带深部滑脱系统的前锋上盘断坡。盆地北侧大青山地区近东西向大型推覆构造和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盆地构造挤压反转,表明阴山造山带在中晚侏罗世时期强烈的N-S向缩短变形和再生造山。鄂尔多斯盆地周缘边界构造带记录了中晚侏罗世强烈的陆内多向内挤压作用和大陆地壳增厚过程,其发生的动力学背景与周邻不同板块(古太平洋、西伯利亚、特提斯)同时向东亚大陆汇聚产生的远程效应有关。中晚侏罗世多向挤压变形加速了鄂尔多斯盆地生烃过程,对多种能源矿产富集和成藏定位产生重要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82 / 196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44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地层剥蚀量估算及其地质意义 [J].
陈瑞银 ;
罗晓容 ;
陈占坤 ;
王兆明 ;
周波 .
地质学报, 2006, (05) :685-693
[2]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程度异常分布区及形成时期探讨 [J].
任战利 ;
张盛 ;
高胜利 ;
崔军平 ;
刘新社 .
地质学报, 2006, (05) :674-684
[3]   鄂尔多斯盆地周边断裂运动学分析与晚中生代构造应力体制转换 [J].
张岳桥 ;
施炜 ;
廖昌珍 ;
胡博 .
地质学报, 2006, (05) :639-647
[4]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热力作用的期次和特点 [J].
杨兴科 ;
杨永恒 ;
季丽丹 ;
苏春乾 ;
郑孟林 ;
赵亮 .
地质学报, 2006, (05) :705-711
[5]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改造的时空坐标及其成藏(矿)响应 [J].
刘池洋 ;
赵红格 ;
桂小军 ;
岳乐平 ;
赵俊峰 ;
王建强 .
地质学报, 2006, (05) :617-638
[6]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分区及其特征 [J].
赵红格 ;
刘池洋 ;
王峰 ;
王建强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2) :173-179
[7]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转型与减薄研究若干问题 [J].
周新华 .
地学前缘, 2006, (02) :50-64
[8]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部)中生代构造属性 [J].
刘池洋 ;
赵红格 ;
王锋 ;
陈洪 .
地质学报, 2005, (06) :737-747
[9]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演化及其对盖层控制作用 [J].
邓军 ;
王庆飞 ;
黄定华 ;
高帮飞 ;
杨立强 ;
徐浩 .
地学前缘, 2005, (03) :91-99
[10]   中国中西部燕山期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
贾承造 ;
魏国齐 ;
李本亮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1) :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