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岭北缘马家洼石英脉型金钼矿床的辉钼矿Re-Os年龄及其意义

被引:46
作者
王义天 [1 ,2 ]
叶会寿 [1 ,2 ]
叶安旺 [3 ]
李永革 [3 ]
帅云 [4 ]
张长青 [1 ,2 ]
代军治 [5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3] 河南省灵宝市地质矿产局
[4] 江西省赣西地质调查大队
[5] 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
关键词
Re-Os年龄; 三叠纪; 石英脉; 成矿物质; 马家洼金钼矿床; 小秦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51 [金];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马家洼金钼矿床位于小秦岭北缘,矿体发育在由近东西向脆韧性断裂构造带控制的石英脉中。对该矿床辉钼矿样品进行的Re-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模式年龄范围是232.5~268.4 Ma,等时线年龄为(232±11)Ma,即钼成矿作用时代为早、中三叠世。辉钼矿样品的Re含量范围是(0.474~0.791)×10-6,初始187Os/188Os比值为2.4±6.4,Re-Os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了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马家洼石英脉型金钼矿床是区域伸展体制下构造-流体成矿事件的产物。在华北板块南缘太古宙基底岩系中的脆韧性断裂构造带中寻找印支期和燕山期石英脉型金钼矿床和钼矿床是一个新的找矿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140 / 14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河南小秦岭金矿田大湖金-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J].
倪智勇 ;
李诺 ;
管申进 ;
张辉 ;
薛良伟 .
岩石学报, 2008, 24 (09) :2058-2068
[2]   小秦岭大湖金钼矿床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年龄及印支期成矿事件 [J].
李诺 ;
孙亚莉 ;
李晶 ;
薛良伟 ;
李文博 .
岩石学报, 2008, 24 (04) :810-816
[3]   小秦岭金(钼)矿床辉钼矿铼-锇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J].
李厚民 ;
叶会寿 ;
毛景文 ;
王登红 ;
陈毓川 ;
屈文俊 ;
杜安道 .
矿床地质, 2007, (04) :417-424
[4]   高温密闭溶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准确测定辉钼矿铼-锇地质年龄 [J].
屈文俊 ;
杜安道 .
岩矿测试, 2003, (04) :254-257+262
[5]  
Geodynamic settings of Mesozoic large-scale mineralization in North China and adjacent areas——Implication from the highly precise and accurate ages of metal deposits[J]. 毛景文,王义天,张作衡,余金杰,牛宝贵.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3(08)
[6]  
40Ar-39Ar dating 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 of auriferous altered rocks from the middle-deep section of Q875 gold-quartz vein in Xiaoqinling area, Henan,China[J]. WANG Yitian, MAO Jingwen, LU Xinxiang & YE AnwangInstitute of Mineral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ciences,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53, China;Lingbao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2(20)
[7]   Carius管溶样-负离子热表面电离质谱准确测定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地质年龄 [J].
杜安道 ;
赵敦敏 ;
王淑贤 ;
孙德忠 ;
刘敦一 .
岩矿测试, 2001, (04) :247-252
[8]   金属矿床Re-Os同位素示踪与定年研究 [J].
蒋少涌 ;
杨竞红 ;
赵葵东 ;
于际民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6) :669-677
[9]   Re-Os同位素体系理论及其应用 [J].
吴福元 ;
孙德有 .
地质科技情报, 1999, (03) :43-46
[10]   豫西小秦岭金矿区的一组40Ar/39Ar定年数据 [J].
徐启东 ;
钟增球 ;
周汉文 ;
杨发城 ;
唐学超 .
地质论评, 1998, (03) :32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