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东部中生代热体制转换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42
作者
付明希
胡圣标
汪集旸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华北东部; 热体制; 地表热流; “热”岩石圈厚度; 岩石圈减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 [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华北东部新生代沉积中心区受新生代快速沉积的影响, 前新生代地层于现今处于最高古地温, 前期的古地温信息已不复存在, 但新生代沉积厚度较小的相对隆起区或古-中生代残留盆地中, 前第三纪不同构造层内的镜质体反射率(Ro)古温标数据所记录中生代古地温信息未被晚期热事件所叠加覆盖, 从而使得前新生代的古地温信息得以保存. 根据华北东部盆地古、中生代构造层中镜质体反射率恢复的古地温梯度和古热流结果表明: 华北东部中生代中晚期(J3-K1)相对于中生代早期和现今具较高的古地温梯度(40~55℃/km)和古地表热流(>80 mW/m2). 中生代中晚期较高的古热流意味着该时期的热岩石圈厚度只有50~55 km, 较中生代早期热岩石圈厚度(135~148 km)显著减薄. 华北东部中生代中期地表热流变更发生在110 Ma, 它所对应的深部构造-热过程应发生在中侏罗世(160 Ma).
引用
收藏
页码:514 / 52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华北克拉通中生代下地壳置换:非造山过程的壳幔交换 [J].
翟明国 ;
樊祺诚 .
岩石学报, 2002, (01) :1-8
[2]   中国大陆地壳和岩石圈铀、钍、钾丰度的大地热流约束 [J].
汪洋 ;
汪集旸 ;
邓晋福 ;
熊亮萍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1, (03) :21-30
[3]  
华北东部地幔改造作用和置换作用:单斜辉石激光探针研究[J]. 郑建平,路凤香,S. Y O’Reilly,W. L. Griffin,张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04)
[4]   古温标重建沉积盆地热史的能力探讨 [J].
施小斌 ;
汪集旸 ;
罗晓容 .
地球物理学报, 2000, (03) :386-392
[5]   由包体推导的河北汉诺坝下地壳—上地幔地温线及其地质意义 [J].
史兰斌 ;
林传勇 ;
陈孝德 ;
韩秀伶 .
地震地质, 2000, (01) :37-46
[6]   秦岭-大别造山带下地壳拆沉作用 [J].
高山 ;
张本仁 ;
金振民 ;
H.Kern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6) :532-541
[7]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估算地层剥蚀厚度 [J].
胡圣标 ;
汪集晠 ;
张容燕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9, (04) :42-45+6
[8]   油气盆地地热史恢复方法 [J].
胡圣标 ;
张容燕 ;
周礼成 .
勘探家, 1998, (04) :52-54+8
[9]   华北北部在古亚洲域与古太平洋域构造叠加过程中的地质作用 [J].
邵济安 ;
牟保磊 ;
何国琦 ;
张履桥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5) :390-394
[10]   中国东部上地幔地温线及其地质意义 [J].
徐义刚 ;
林传勇 ;
史兰斌 ;
J-C.C.Mercier ;
J.V.Ross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5, (08) :874-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