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中二叠世末—早三叠世镁铁质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来自锆石U-Pb年龄与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22
作者
王子进
许文良
裴福萍
曹花花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中二叠世末—早三叠世; 镁铁质岩浆作用;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构造意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3 [];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根据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的3个镁铁质侵入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与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揭示研究区晚古生代晚期—早三叠世的构造属性。3个岩体中锆石的CL图像显示,它们主要呈条痕状吸收,并具有较高的Th/U比值(0.22-1.99),暗示其为岩浆成因。岩浆锆石的定年结果表明,它们形成于中二叠世末—早三叠世(263-246Ma),而非前人认为的燕山早期。岩相学研究表明这些岩体主要由辉长岩、角闪辉长岩和辉长闪长岩构成,部分岩石显示堆晶结构。3个岩体的SiO2含量介于46.10%-54.29%之间,MgO的含量在6.49%-13.38%之间,Mg#值介于56-72之间,Al2O3含量为10.23%-22.37%,Na2O的含量为1.22%-3.36%,K2O为0.43%-1.35%,Na2O/K2O为1.22-2.89。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显示右倾型、平坦型或上凸型,δEu=0.78-2.69;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锆石的εHf(t)值介于+9.5--3.8。上述结果表明,该区中二叠世末—早三叠世镁铁质岩浆主要来源于受俯冲物质改造的亏损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部分岩浆源区具有少量古老陆壳物质的涉入。结合研究区同时代花岗岩的存在,表明研究区晚古生代晚期—早三叠世岩浆作用显示双峰式火成岩组合,揭示该时期研究区处于一种伸展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374 / 387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二叠纪的构造属性:来自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的制约 [J].
曹花花 ;
许文良 ;
裴福萍 ;
郭鹏远 ;
王枫 .
岩石学报, 2012, 28 (09) :2733-2750
[2]   吉林晚古生代榆木川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石成因 [J].
冯光英 ;
刘燊 ;
钟宏 ;
贾大成 ;
齐有强 ;
王涛 ;
杨毓红 .
地球化学, 2010, 39 (05) :427-438
[3]   大兴安岭北部察哈彦岩体的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隋振民 ;
葛文春 ;
吴福元 ;
徐学纯 ;
张吉衡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9, 39 (05) :849-856+867
[4]   Permian volcanisms in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margins of the Jiamusi Massif, northeastern China: zircon U-Pb chronology, geochemistry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J].
Meng En ;
Xu WenLiang ;
Yang DeBin ;
Pei FuPing ;
Yu Yang ;
Zhang XingZhou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8, 53 (08) :1231-1245
[5]   花岗岩成因研究的若干问题 [J].
吴福元 ;
李献华 ;
杨进辉 ;
郑永飞 .
岩石学报, 2007, (06) :1217-1238
[6]   内蒙古东部双井子中三叠世同碰撞壳源花岗岩的确定及其对西伯利亚与中朝古板块碰撞时限的约束 [J].
李锦轶 ;
高立明 ;
孙桂华 ;
李亚萍 ;
王彦斌 .
岩石学报, 2007, (03) :565-582
[7]   大兴安岭东北部早古生代花岗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J].
葛文春 ;
隋振民 ;
吴福元 ;
张吉衡 ;
徐学纯 ;
程瑞玉 .
岩石学报, 2007, (02) :423-440
[8]   吉林中部地区二叠纪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构造背景 [J].
杨宝忠 ;
夏文臣 ;
杨坤光 .
现代地质, 2006, (01) :61-68
[9]   吉林中部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两期铝质A型花岗岩的厘定及对吉黑东部构造格局的制约 [J].
孙德有 ;
吴福元 ;
高山 ;
路孝平 .
地学前缘, 2005, (02) :263-275
[10]   大兴安岭北部塔河花岗岩体的时代及对额尔古纳地块构造归属的制约 [J].
葛文春 ;
吴福元 ;
周长勇 ;
A.A.Abdel Rahman .
科学通报, 2005, (12) :1239-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