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部中生代陆内岩浆作用的动力学背景

被引:25
作者
毛建仁
陶奎元
杨祝良
朱云鹤
薛怀民
机构
[1]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
关键词
陆内岩浆作用; 动力学背景; 中生代; 中国东南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1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根据叠置在华夏和扬子陆块的中生代岩浆岩的时代、岩石系列和岩石组合以及Sr、Nd同位素特征,分析中生代岩浆作用特提斯陆内俯冲和碰撞—古太平洋俯冲走滑的动力学背景。在230-150Ma间,特提斯构造域的影响是华北与扬子陆块的水平碰撞缩短,华夏西南部是离散陆块的陆内俯冲,其结果在华夏陆块形成大规模高Isr低εNd(t)的S型花岗岩。145-90Ma间,在特提斯构造域深部构造效应的基础上叠加了古太平洋的俯冲走滑,结果在中下扬子区形成高钾富碱钙碱性系列和橄榄安粗岩系列火山一侵入杂岩,在华夏陆块形成高钾钙碱性系列和双峰式火山—侵入杂岩。两陆块内A型花岗岩类的形成(<92Ma),标志中生代陆内造山岩浆作用的结束。
引用
收藏
页码:95 / 10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论中—下扬子“一盖多底”格局与演化 [J].
常印佛 ;
董树文 ;
黄德志 .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6, (Z1) :1-15
[2]   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酸性火山岩的锶和钕同位素特征与岩浆成因 [J].
薛怀民 ;
陶奎元 ;
沈加林 .
地质学报, 1996, (01) :35-47
[3]   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的基本特点 [J].
邢凤鸣,徐祥 .
岩石学报, 1995, (04) :409-422
[4]   浙东中、新生代玄武岩起源、演化与地幔交代作用 [J].
杨祝良 .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3, (03) :7-20
[5]   浙东南某些中生代侵入岩体的40Ar-39Ar年龄测定 [J].
陈江峰 ;
周泰禧 ;
印春生 ;
K.A.Foland .
岩石学报, 1991, (03) :37-44
[6]   东南大陆中生代玄武岩岩石系列及其构造意义 [J].
毛建仁 ;
程启芬 .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 1990, (04) :29-44
[7]   华南古生代花岗岩类Nd-Sr同位素研究及华南基底 [J].
黄萱 ;
D.J.DePaolo .
岩石学报, 1989, (01) :28-36
[8]   西华山花岗岩下陆壳起源的证据 [J].
李亿斗 ;
盛继福 ;
L.Le Bel ;
G.Giulian .
地质学报, 1986, (03) :256-274+315
[9]   福建省白垩纪岩浆岩Nd、Sr同位素研究 [J].
黄萱 ;
孙世华 ;
DePaolo D.J. ;
吴克隆 .
岩石学报, 1986, (02) :50-63
[10]  
下扬子地区火山作用深部过程与盆地形成[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邓晋福等著,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