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2年3月20~21日尘暴过程的降尘量与降尘粒度特征

被引:37
作者
王赞红
夏正楷
机构
[1]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石家庄,北京
关键词
尘暴过程; 风速; 降尘量; 降尘粒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45.4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本文对 2 0 0 2年 3月 2 0~ 2 1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尘暴过程进行了降尘量和降尘粒度的研究。通过对分时段监测取得的 1 3组降尘样品进行降尘量和粒度测定 ,结合风速变化情况 ,可将本次尘暴分为尘暴前期和尘暴后期两个过程。降尘量和粒度参数值在尘暴前期和后期都呈现不同特征。结论认为 ,风速是降尘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当风速进一步增大时 ,降尘量反而有所下降。说明北京地区尘暴降尘量除受本地风速影响外 ,还与粉尘浓度等特征有关。尘暴降尘的粒度基本呈双峰态分布。本次尘暴初始降尘主要为细粒径颗粒 ,尘暴前期降尘粒径随风速而变化 ,尘暴后期降尘粒径基本维持在 5~ 6之间
引用
收藏
页码:95 / 9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中国沙尘暴天气的新特征及成因分析 [J].
张仁健 ;
韩志伟 ;
王明星 ;
张小曳 .
第四纪研究, 2002, (04) :374-380
[2]   2000年我国沙尘暴的组成、来源、粒径分布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J].
庄国顺 ;
郭敬华 ;
袁蕙 ;
赵承易 .
科学通报, 2001, (03) :191-197
[3]   用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沙尘暴的方法和初步结果 [J].
方宗义 ;
张运刚 ;
郑新江 ;
曹云昌 .
第四纪研究, 2001, (01) :48-55
[4]   亚洲粉尘的源区分布、释放、输送、沉降与黄土堆积 [J].
张小曳 .
第四纪研究, 2001, (01) :29-40
[5]   中国黄土粒度的双峰分布及其古气候意义 [J].
孙东怀 ;
鹿化煜 ;
David Rea ;
孙有斌 ;
吴胜光 .
沉积学报, 2000, (03) :327-335
[6]   兰州“930505”特大尘暴沉积物特征研究 [J].
师育新,戴雪荣,李节通,薛滨 .
沉积学报, 1995, (03) :76-82
[7]   北京地区一次尘暴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及其来源 [J].
温玉璞 ;
杨东贞 ;
杨绍晋 ;
杨亦男 ;
陈冰如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1993, (03) :370-378
[8]   北京降尘成分及来源的探讨 [J].
陈广庭 ;
贺大良 ;
宋锦熙 ;
关有志 ;
甄计国 .
中国沙漠, 1989, (03) :25-29
[9]   北京地区风沙活动及其整治的初步研究 [J].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北京风沙课题组 .
中国沙漠, 1987, (03) :4-18
[10]   北京地区一次尘暴过程的来源 [J].
曲绍厚 ;
李玉英 ;
周明煜 ;
杨绍晋 ;
钱琴芳 .
环境科学学报, 1984, (01) :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