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17
作者
邱明燕 [1 ,2 ]
石春娥 [1 ,2 ]
张浩 [1 ,2 ]
张平 [3 ]
周述学 [4 ]
机构
[1]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2] 安徽省大气科学和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
[3] 合肥市气象局
[4]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关键词
酸雨; 降水pH值; 气象条件;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合肥;
D O I
10.13671/j.hjkxxb.2009.06.027
中图分类号
X517 [酸雨];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利用合肥市气象局酸雨监测站1992~2007年资料,分析了该市酸雨年、季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面气象条件、地面污染物(SO2、NO2、PM10)浓度的关系;同时,应用轨迹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酸雨发生率与不同高度输送形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合肥市酸雨发生率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年平均降水pH值呈下降趋势,酸雨频率呈增加趋势,尤其是pH值低于4.5的强酸雨在2001年之后出现频率增加显著,与近年来地面SO2浓度的快速增加趋势一致;中度以上强度酸雨出现频率随降水强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特点,中雨和大雨时最高,毛毛雨时最低;地面污染物浓度,尤其是SO2与降水酸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当地面SO2浓度高于40μg.m-3时,酸雨发生率接近90%;轨迹分析结果显示,合肥降雨酸度与输送形势关系密切,酸性降水发生率在低层以偏东北方向的轨迹最高,在中空(1500m)以偏东轨迹和西南轨迹最高,在高空(3000m)以偏西南轨迹最高.
引用
收藏
页码:1329 / 133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合肥市PM10输送轨迹分类研究 [J].
石春娥 ;
姚叶青 ;
张平 ;
邱明燕 .
高原气象, 2008, 27 (06) :1383-1391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四省会城市PM10污染特征 [J].
石春娥 ;
翟武全 ;
杨军 ;
王水 ;
姚克亚 .
高原气象, 2008, (02) :408-414
[3]   影响广西酸雨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J].
董蕙青 ;
黄海洪 ;
高安宁 ;
陈见 ;
罗桂湘 ;
郑凤琴 .
气象, 2005, (10) :51-55
[4]   福州气象条件与酸雨的关系研究 [J].
林长城 ;
林祥明 ;
邹燕 ;
张玲 .
热带气象学报, 2005, (03) :330-336
[5]   宁国市酸雨污染状况及酸雨成因分析 [J].
琚泽萍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3) :472-475
[6]   安徽省芜湖市酸雨污染及防治对策 [J].
孙欣 ;
汪家权 ;
席天功 ;
孙世群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2) :259-264
[7]   安徽省酸雨污染特征分析 [J].
檀满枝 ;
阎伍玖 .
环境科学研究, 2001, (05) :13-16
[8]   降水化学特性的一种分类分析方法 [J].
程新金 ;
黄美元 .
气候与环境研究, 1998, (01) :83-89
[9]   青岛酸雨天气边界层气象特征 [J].
刘宝章 ;
李金龙 ;
王敬云 ;
唐孝炎 .
中国环境科学, 1997, (02) :8-12
[10]   中国西南典型地区酸雨形成过程研究 [J].
黄美元,沈志来,刘帅仁,吴玉霞,肖辉,雷恒池,白春红 .
大气科学, 1995, (03) :359-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