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挤压隆升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50
作者
傅容珊
徐耀民
黄建华
李力刚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第三世界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科学和天文学高级研究中心,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第三世界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科学和天文学高级研究中心,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第三世界科学院中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东亚大陆; 挤压隆升; 剥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将大陆岩石层视为由幂指数律控制的一层薄层,它上伏在粘滞性较低的软流层之 上蠕变流动,其运动限制在与东亚大陆构造形态较相似的边界模型的梯形框架之中.设印度 板块以一恒定的速度向北推进,并被视为青藏高原挤压隆升的主要动力.用数值模拟的方法 研究了青藏高原的挤压隆升演化过程,并对数值模拟的隆升过程作了剥蚀修正.结果表明, 由挤压模型所产生的地形和现代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地形格局比较吻合.同时也表明,挤压 隆升过程受多种因素(如岩石层的力学特性、边界条件以及剥蚀作用)的制约,无论从空间还 是从时间上看,模拟所反映的高原隆升都是不均匀的演化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346 / 35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三阶段模式 [J].
傅容珊 ;
李力刚 ;
黄建华 ;
徐耀民 ;
常筱华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5) :609-617
[2]   青藏高原—天山地区岩石层构造运动的地幔动力学机制 [J].
傅容珊 ;
黄建华 ;
徐耀民 ;
常筱华 .
地球物理学报, 1998, (05) :658-668
[3]   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及隆升的简要评述 [J].
肖序常 ;
王军 .
地质论评, 1998, (04) :372-381
[4]   青藏高原隆升和夷平过程的数值模型研究 [J].
董文杰 ;
汤懋苍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1) :65-69
[5]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 [J].
钟大赉 ;
丁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289-295
[6]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三阶段模式的动力学模拟[A]. 傅容珊,李力刚,黄建华,徐耀民,常筱华.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 1998
[7]  
大地构造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M]. 地质出版社[法]利布特里(LliBoutry, 1986
[8]  
High-frequency seismic wave propapation beneath the Indian Shield.Himalayan arc,Tibet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High upper-most mantle velocities and efficient Sn propagationbeneath Tibet Geophys .2 M J,Barazangi M. J R Astron. Soc .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