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古亚洲构造域中沉积型铀矿形成发育的沉积-构造背景综合分析

被引:157
作者
焦养泉 [1 ]
吴立群 [1 ]
彭云彪 [2 ]
荣辉 [1 ]
季东民 [3 ]
苗爱生 [2 ]
里宏亮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核工业二〇八大队
[3] 辽河石油勘探局新能源开发公司
关键词
砂(泥)岩型铀矿床; 铀成矿构造域; 古亚洲洋造山带; 中—新生代沉积盆地;
D O I
10.13745/j.esf.2015.01.016
中图分类号
P619.14 [铀];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近20年的勘查实践表明,横贯中国北方的古亚洲洋造山带及其两侧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沉积型铀矿床形成发育的铀成矿构造域。研究认为,古亚洲洋造山带是重要的富铀地质体,盆-山耦合机制制约下的地表水系搬运沉积作用是形成铀源供给系统的必要前提,泥岩型铀矿表现为单一铀源供给系统,而砂岩型铀矿则表现为双重铀源供给系统并且铀储层砂体本身的"再生铀源"不容忽视。在逆冲-造山间歇期或裂后热沉降时期,相对松弛和稳定的大地构造背景有利于沉积-成矿环境的形成,泥岩型铀矿需要同沉积期的稳定构造背景,而砂岩型铀矿不仅需要同沉积期的稳定构造背景,也需要成矿期具有适当掀斜作用的构造背景,有些矿床对成矿期后的构造环境还非常敏感。调查发现,当成矿期的含矿流场与沉积期的古水流体系基本一致时,铀储层砂体中层间氧化效率最高而且铀搬运通量最大,更加有利于成就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在区域古构造等因素的协同影响下,同沉积期的古气候背景是制约铀储层砂体和成矿期层间氧化带发育方向和规模的极为重要的地质因素。同沉积期古气候不仅制约了铀储层砂体发育的结构和规模,同时更重要地制约了铀储层内部和外部还原介质的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铀储层砂体的形态和结构制约了层间氧化带发育的方向和轨迹,而铀储层内部和外部的还原介质则控制着古层间氧化带推进的里程及前锋线位置,铀矿化作用则与氧化还原地球化学障有关。基于此,毗邻古亚洲洋造山带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都是沉积型铀矿勘查的主要远景区,而针对目标沉积盆地,则需要在深入剖析盆地构造格架以及区域含矿流场补-径-排关系基础上,再依据含铀岩系自身的特征(古气候背景、还原介质类型与分布空间)圈定和评价找矿靶区。
引用
收藏
页码:189 / 205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44 条
[11]  
泊尔江海子断裂带岩性特征及封闭性演化史研究[D]. 赵国玺.西北大学. 2007
[12]  
铀储层沉积学[M]. 地质出版社 , 焦养泉等, 2006
[13]  
中国矿床模式[M]. 地质出版社 , 裴荣富主编, 1995
[14]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分析[M]. 地质出版社 , 李思田等编著, 1992
[15]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a holistic evaluation of land contaminated by historic mine wastes: a study of multi-element mine wastes in West Devon, England using arsenic as an element of potential concern to human health[J] . E.I Hamilt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2000 (1)
[16]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J].
郑孟林 ;
金之钧 ;
王毅 ;
刘池阳 ;
徐高中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6, (03) :31-36
[17]   新疆伊犁盆地511砂岩型铀矿床成矿作用机理研究 [J].
王正其 ;
李子颖 ;
管太阳 ;
张国玉 .
矿床地质, 2006, (03) :302-311
[18]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底部砂体成因分析——砂岩型铀矿床预测的空间定位基础 [J].
焦养泉 ;
陈安平 ;
王敏芳 ;
吴立群 ;
原海涛 ;
杨琴 ;
张承泽 ;
徐志诚 .
沉积学报, 2005, (03) :371-379
[19]   中国铀资源区域成矿特征 [J].
黄净白 ;
黄世杰 .
铀矿地质, 2005, (03) :129-138
[20]   关于中国成矿域划分的讨论 [J].
徐志刚 .
矿床地质, 2004, 23(S1) (S1) :54-61